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和我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安排,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于10月10日用一天时间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武器,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达到了预期目的。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张宝顺主持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臧世凯代表党组班子作对照检查。班子成员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并对每位成员提出批评意见。中央督导组派员到会指导。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人大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扎实从严开展这项活动。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切实在思想上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代表谁”这一根本问题。通过走访座谈、发放征求意见函等6种方式12条途径,征求到各方面的意见建议268条,梳理归并为3个方面46条。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增进班子成员共识。在此基础上,党组班子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班子成员自己动手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并按规定报送审核。会前的精心准备,为开好这次会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班子认真检查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有关规定精神的情况,深入查摆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有的法定职权行使不充分,有时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把握不够准,履职作风不够务实深入,立法中缺乏创新精神,监督工作刚性不强,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和干部任后监督相对薄弱。在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调研活动有时走马观花、实效不强,与基层群众和人大代表直接联系较少,群众信访反映的一些实际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主动作为意识、创新创造活力不够强,克难而进的勇气还不足,“过紧日子”的思想有所松懈。在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对通过民主机制和法治手段遏制奢靡之风缺乏探索实践,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不够严格。常委会党组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精神状态、制度建设等方面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提出了整改落实的思路和措施。党组成员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聚焦“四风”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张宝顺带头发言,班子成员逐一进行自我剖析。每位同志对照检查结束后,其他同志先后对其开展批评。会议充满民主气氛,自我批评触及思想、触动灵魂,相互批评开门见山、坦诚相见。通过开展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诚恳的相互批评,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党组成员一致认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人大工作的基准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着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在贯彻群众路线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开好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对于促使党组班子及成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群众工作本领,更好地在人大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家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武装,树牢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积极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刻把握人大工作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加务实高效地行使各项职权,更好地服务安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联系,推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以更高境界、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改进作风,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创新人大、活力人大、作为人大。
张宝顺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开得很好,体现了人大常委会党组班子成员讲党性、顾大局的政治觉悟,展现了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揭短亮丑的巨大勇气,表明了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坚定态度,是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是按照中央要求进行积极健康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次难得实践,对于提高党组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必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运用会议成果,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的工作,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不断增强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党组班子建设和人大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张宝顺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践行群众路线,使人大通过的法规和决议、决定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要严格开展党内生活,提高班子整体合力,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发扬党内民主,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要坚决服从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大力推动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把法定职权行使好,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发挥好。要坚持严格自律,为党员干部作好表率,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组织信赖和群众拥护。(吴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