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在山南地区洛扎县生格乡木村,村民次旺罗布的秘密盒子里多了一件宝贝——“结对认亲交朋友联系卡”。
“自治区教育厅领导认我们做了亲戚,这个本子上都写着呢!”次旺罗布不自觉地摩挲着写有联系帮扶的小册子,说道。“前两天,我女儿次仁宗吉得了急性胰腺炎,‘亲戚’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在拉萨住院的难题,还垫付了2000多元的医疗费。共产党员真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次旺罗布黝黑的脸上充满了感激。
在“领导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中,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党员干部俯下身子、带着感情,下基层、接地气、认穷亲,“身”入群众、“心”入群众,真情实意与“亲戚”架起连心桥,让教育插上了爱的翅膀,用爱播撒着教育的阳光。
打铁更需自身硬——认“亲戚”,思想理论武装是第一课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结对认亲’不仅仅是走进农家、坐上炕头,而是要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心’的距离。”区教育厅纪工委(监察室)次仁多吉在他的认亲日志中这样写道,“我意识到,党员干部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扑下身子,才能融入群众,才能提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赢得农牧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群众路线的践行、工作作风的转变,前提在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更没有行动上的自觉。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切实开展好“结对认亲”工作,首先必须搞好学习教育。
为此,区教育工委、教育厅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武装工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明确了学习内容和活动载体,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集体参观、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抓好学习教育工作。于是,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的党员干部掀起了一轮轮学习参观热潮。在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央和区党委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同时,8月2日,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组织132名机关党员干部和部分退休老干部参观西藏博物馆,切实增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性;8月3日,举办了“弘扬‘老西藏精神’,办人民满意教育”专题辅导报告会,激励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炼和诠释新时代教育行业精神,使之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8月13日下午,组织厅机关近百名党员干部参观西藏军区军史馆……
“经过学习,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精神境界、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明白了自己的公仆身份,进一步树立了宗旨意识,站稳了群众的立场。学无止境,我们以后会一如既往地加强学习。”教育工委副书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永清说。
真心诚心加爱心——认“亲戚”,从“心”开始入“心”为终是“捷径”
“‘结对认亲交朋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心’开始、以入‘心’为终,把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理论内化于心,形成自觉。”教育工委学校稳定安全处处长唐泽辉如此说。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民族的未来。在“结对认亲”活动中,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党员干部以“一心(带着一颗真心下基层)、两卡(结对认亲卡和教育惠民政策卡)、三深入(深入调查贫困户存在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贫困原因、深入研究具体举措)、两结对(结对联系两户驻村点贫困家庭或农牧区贫困学生家庭)”为载体,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做好教育帮扶,以教育梦托起贫困家庭的致富梦。
“不是亲戚,胜似亲戚。”有了结对的“干部亲戚”,洛扎县生格乡木村二组村民其美央金感到很温暖。“欧珠处长帮我女儿次仁央吉安排上了好学校,圆了孩子上学的梦,将来我们一家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了。”一提起刚认的“亲戚”——区教育厅计财处处长欧珠,其美央金赞不绝口。
村民病了,“亲戚”在城里帮着张罗;村民的房子水浸严重,“亲戚”自掏腰包3000多元埋引水管,排除安全隐患……一件件暖心事,让群众对自己的“亲戚”逐渐认可,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党员干部用真心、诚心和爱心,以从“心”开始、入“心”为终为“捷径”,一步一步地走进群众的心里。截至目前,区教育工委、教育厅87名县处级以上干部的足迹踏遍全区各个角落,先后与拉萨、山南、昌都、日喀则、阿里、那曲6地(市)的7个县、20多个村、174户贫困农牧民家庭和困难学生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积极为“亲戚”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自掏腰包付食宿费、为贫困农牧民群众捐款捐物累计资金141943元。
一线牵起两颗心——认“亲戚”,勤走访常联系是关键
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民心也在一线收获。
“不结上‘穷亲’,就不会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我们千万不能做让老百姓感到寒心的事,决不伤害群众的感情。”从洛扎县生格乡古局村结对认亲归来,教育厅思政处的强巴索朗深受教育与洗礼。
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是植根基层、心系百姓的,不仅要入“心”,还要勤走访、常联系。
9月17日,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召开“领导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座谈交流会,总结活动中的感想体会及经验做法,确保“结对认亲”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会议要求,每个月要和“亲戚”保持通话至少一次,跟踪了解“亲戚”的近况与困难,更要兑现许下的承诺,确保结对子、交朋友沉得下去、交得持久,不断深化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教育厅就业中心扎桑在她的《结对认亲交朋友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每走到一个‘亲戚’家里,他们都会热情相迎,倒上一杯杯热热的酥油茶,让我们感到温暖……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用一颗真心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努力践行自己对‘亲戚’们许下的承诺。”
如今,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的党员干部与“亲戚”们由生到熟、由熟生情,那份情感,正化作一根根“红线”,牵起越来越多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心……(阿孜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