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军旗辉映“雪域孤岛”——“墨脱戍边模范营”51年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纪实

2013年10月07日11:15  来源:新华网

  国庆前夕,记者来到西藏墨脱县采访,看到的是:公路上不时跑过的汽车、河滩上成群的牛羊、梯田里长势良好的庄稼、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这片被称为“雪域孤岛”的神奇土地上,到处传颂着子弟兵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建设保卫边疆的感人故事。

  51年前,解放军进驻墨脱;21年前,边防营被中央军委授予“墨脱戍边模范营”称号。半个多世纪以来,边防营官兵始终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当亲人爱、把驻地当家乡建,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衷心爱戴。

  修路架桥、养猪种菜……官兵们先后创造了墨脱历史上28个“第一”

  解放初期,墨脱群众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特生产方式,道路被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汹涌的江河切割得支离破碎,因此被称为“孤岛”。

  为使“孤岛”与外界相通,边防营官兵历尽千辛万苦,在悬崖绝壁上将原来的“猎人小径”扩建成能容骡马通过的崎岖小路,在雅鲁藏布江上为群众修建了第一座铁索大桥——解放大桥。之后,官兵们先后协助当地干部群众建起了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梁,把被河流分割的一个个“雪域孤岛”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的难题。

  墨脱群众原来种植的是一种稻穗形似鸡爪的谷子,产量很低。为了提高稻谷产量,官兵们从内地休假归来都会背回一包稻谷种,在营区旁自垦的水稻田里试种,终于培育出了高产水稻。在全县推广后,墨脱的人均产粮由过去的不足50公斤,增长到现在的350多公斤,一举结束了长期以来“一年只有半年粮,还有半年吃菜糠”的历史。今年初,边防营又将一茬茬官兵开垦出来的400余亩水稻田全部交给了群众耕种。

  2008年7月,为使群众不光有饭吃,还能有肉吃,官兵们决定喂养生猪。这个决定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得知缺少种猪,林芝军分区领导立即送来一对,但由于不通公路,无法运进墨脱。这事儿层层上报,最后军委领导特批,用直升机将这对种猪空运进墨脱。如今,这对种猪成了墨脱的“猪王”,它们的子孙后代遍布各个村寨。

  随着扎(木)-墨(脱)公路的通车,边防营官兵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伴随着滚滚车轮开始提速。驻守在距离墨脱县城80公里的格当乡的官兵,利用驻地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的优势,帮助群众建起蔬菜大棚。如今,格当乡生产的蔬菜不光满足乡里需要,还运到墨脱县城出售,占据了县城蔬菜市场30%的份额。

  如今,在官兵们的帮助下,墨脱各族群众依靠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纷纷走上了致富道路。墨脱镇建起的兰草基地受到游客的欢迎;背崩乡柠檬、香蕉种植已经形成规模;格林村藏香猪、藏鸡养殖初现效益;地东村的乌木筷子、石锅开始销往内地……

  51年来,一茬茬官兵帮助群众修水渠、开荒地、种粮食,为群众建起了第一块试验田,搭起了第一座温棚,先后创造墨脱历史上28个“第一”。

  补习班、勇为班、“春蕾”行动……官兵们开启了墨脱教育文化事业的先河

  这是一组经媒体报道后,被网友称为中国特色的画面:在墨脱,教室里,给孩子们授课的,是中国军人;操场上,带着孩子们上体育课的,是中国军人;放学的路上,帮助孩子们趟河流、过悬崖的还是中国军人……

  是的,是边防营官兵开启了墨脱教育文化事业的先河。

  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官兵的地方就有课堂。上世纪60年代初,首批进入墨脱的官兵就在保卫墨脱之余办了补习班,组织群众进行扫盲教育;随后又开办部队小学,协助地方政府办学,为墨脱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建设者。现在,墨脱地方各级干部中有五分之一上过部队小学。

  1994年,林芝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陈升培在墨脱蹲点时发现,学校缺老师、少教材的现象突出,有的学生十多岁了,还只会加减法。于是,他主动找到县教育局,建议在背崩乡小学办一个军民共建班,由边防营派出素质好、文化高的官兵担任教员,负责军民共建班的教学任务直到小学毕业。这个班被命名为“勇为班”。

  “勇为班”现任教员是边防营四级军士长周国仁。他在墨脱当兵15年,有14年在“勇为班”任教。学校缺乏教材,他一边自己动手编写,一边请休假的战友归队时捎带;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他不辞劳苦,走村入户作动员。14年来,他的1632名学生全都考入初中,其中60名考入内地中学西藏班。周国仁还资助11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被藏族群众亲切的称为“玛米更拉(兵老师)”。

  组建至今,“勇为班”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教育质量,年年在全县统考中名列前茅,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一直是100%,为各地重点中学输送了300多名优秀学生。

  为继续支持墨脱发展教育事业,边防营还与墨脱县教委、县妇联签订了“春蕾计划”行动责任书,结成帮扶对子,“接力”扶持女童们完成学业。自官兵们参与“春蕾”计划以来,捐献钱物总计40余万元,使130余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并完成了学业。

  走村入户巡诊、培训基层医疗骨干……官兵们成为各族群众健康的“保护神”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墨脱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落后,群众卫生常识贫乏,缺少保健意识。

  官兵们进驻墨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从思想上入手,让群众树立有病就要及时就医的观念。他们常年坚持主动进村入寨送医送药,检查群众健康状况,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官兵们坚持采取“治愈一人病、宣传整个村”的办法,一边给群众治病,一边向群众宣传防病治病知识。渐渐地,当地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提高了,生了病都会主动到部队找军医诊治。

  通过多年理论学习和临床摸索,边防营卫生所总结出了疟疾、疥疮、热毒疮、季节性流行感冒等十余种墨脱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防病治病8.2万人次,为墨脱的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被当地各族群众誉为健康的“保护神”。

  在墨脱,现任“墨脱戍边模范营”卫生所所长亓三彭的名字妇孺皆知。2001年5月,墨脱县希让村3岁女孩儿格桑玉珍患上了疟疾,又不慎跌人烧着开水的锅中,臀部、腿部大面积烫伤。墨脱县人民医院和营卫生所条件有限,无法治愈。亓三彭紧急组织群众将格桑玉珍送往山外的林芝地区八一镇。孩子被送往林芝地区人民医院时,伤口严重感染,生命垂危。亓三彭立即同医护人员一道实施抢救。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治疗,格桑玉珍恢复了健康。亓三彭真心诚意救治格桑玉珍的事迹,在墨脱传为佳话。

  如今,亓三彭在墨脱已经工作了13年,走遍了墨脱县的所有村庄,步行累计5000多公里。他先后送医送药330多次,举办专题讲座89次,义务治愈群众病患3800余例,抢救各类危重病人93例,参与地方医院会诊262例,协助地方医院实施手术60余台,为地方培训乡村医务人员21名,被墨脱群众称为活跃在雅鲁藏布江畔的“玛米门巴”。(刘孟全 晏良 陈怀祥)

分享到:
(责编:乔业琼、权娟)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