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中国第一村”的响亮名字对大家来说不陌生。
吴仁宝,老书记半个世纪带领华西村致富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如今,距离老吴书记去世已有半年,他设计的华西金塔依然屹立。到了夜间,熠熠的彩灯照亮华西夜空。而今年上半年华西村给出的经济答卷,也像灯光一样漂亮:今年1至7月份,华西集团公司实现的可用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59%。
“可用资金”,是仅上过两年私塾的吴仁宝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创造的提法,这一指标被华西村的企业沿用至今。
“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接班的新任村支书、吴仁宝四儿子吴协恩说。
走访华西村,发现吴仁宝的影响无处不在,他说的“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话”,他的“两头哲学”,都已成为人们工作的指针。这位农民思想家、实干家,在身后仍源源不断地释放着他的精神正能量。
紧跟上头,是他对党的信仰;紧跟下头,因为群众是他的智慧之源
吴仁宝的“两头哲学”在华西村被人津津乐道。
“和上面不一致,工作没准头;和下面不一致,工作没势头。”吴仁宝所说的上头,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党的信仰和信念铸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下头,则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他的智慧之源,是他的毕生奉献。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见诸报端,吴仁宝欣喜若狂。吃透“上头”的他认定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高潮即将到来,夜里2点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开会:“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借钱吃足!”
短短几天,华西用筹来的几千万元吃进了一个月后价格翻了几番的铝锭、钢坯。有人说他傻,这些原材料转手倒卖就能挣上几千万元,可吴仁宝不,将生产资料全部投入村办企业的生产中,让华西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抢得了先机。
“我为什么听吴仁宝的?因为我兜里的钱在不断增加啊。”75岁的老村民何凤寿说,农民最讲实惠,谁带来好生活就跟谁走。比吴仁宝小11岁的他,牢牢记得这位老大哥每天晚七点准时看新闻联播,研究中央政策。
“我怕穷,我看见穷心疼。”吴仁宝说。
1985年8月19日上午,吴仁宝率领华西村100多名党员干部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苦战三年,目标一亿。”80名承包者在合同书上签字,立下军令状:假如1988年实现不了亿元村,家产全部充公。一个村的奋斗史就此拉开序幕。
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话
“一天不劳动,与群众不亲;两天不劳动,说话不灵;三天不劳动,就要变心。”铁姑娘战斗队队长赵毛妹记得老书记的口头禅。
吴仁宝常说,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永远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也会永远记住。
1964年,华西村开始新村建设,力争把12个凌乱破旧的自然村建设成为整齐划一的新村。吴仁宝在村民大会上表态,等群众都住进了新房,他家才搬。1970年,负责新村建设的葛玉岐找到吴仁宝:“你家7口人,住三间小房,按条件早该分到房了,你拧着劲不搬,这次新村建设的地基要占用你这3间旧房的一个角。”
结果自然还是不搬。女儿吴凤英记得,邻居新房的墙角正对着家里旧房大门,堵住了一半的道路,吴仁宝的老伴赵根娣因为较胖,只能侧身进出家门。在苏南的农村,这样的事往往被视作“破坏了风水”。
“他才不信这个呢,我父亲只信共产党。”吴凤英说,新村规划父亲也参与其中,就是他把新村规划到了自家门口,又是他请其他人先搬进了新居。
1969年的冬天,华西开始为新村平整地基。“下了好大的雪,我们以为不用干了,一出门,老书记已经干了一个多小时。”村民赵荷英说,吴仁宝没别的,就是爱党的忠心、爱民的好心。
“在华西做村民幸福,在家里做他的子女辛苦。”“阿四”吴协恩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他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分西瓜,他的三哥从地里挑回了大西瓜。“父亲见了,让分瓜的村民来家里称,分量一点儿没多,但老三确实从地里挑了大瓜。最后,他让老三把西瓜还了回去,那个年代难得吃上水果的我们,硬是没尝到西瓜味儿。”村里分鱼,肥美的是人家的;村里打稻谷,饱满的也是人家的。
“凡是让老百姓做到的,总归自家先做到。”吴凤英说。
在世时,他是个不倒翁;去世后,他的精神像颗星斗
追踪采访了吴仁宝长达43年的原新华社记者袁养和说,在世时,吴仁宝是个不倒翁;去世后,他像一颗星斗。
为什么说他不倒?因为,华西村经受住了改革开放、外部环境变化的种种考验。
实事求是是他的一贯法宝,对农村工作实际有清醒认识的他,坚信村情实际才是工作的立足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义”。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吴仁宝觉得华西人多地少,工业发达,分田到户并不符合实际,村里的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了全村500亩良田,剩下的劳动力和精力投入到村集体经济;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改制”浪潮席卷苏南,他没有随大流,而是搞起“一村两制”,集体个体都发展,让华西有了多元的经济类型。
去北京录节目,吴仁宝一天打个来回,三餐吃了15个茶叶蛋。有媒体评论说,你可以复制吴仁宝只吃面条和鸡蛋,但你复制不了吴仁宝和华西村几十年所经历的每一个机遇和困难。
吴仁宝的精神开始从苏南走向苏北,华西村的实践从东部走向西部。1996年起,华西村出资在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2001年,吴仁宝提出带动周围16个村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让华西村成为3万多人口的“大华西”。他的价值观、干部观、群众观,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承下去。
“老书记说过,咱们比过去有进步,比人家刚起步,对照党的要求要跑步。”赵毛妹说,华西村会走得更远、应该走得更远。
善抓机遇、吃苦耐劳、勤俭爱民,吴仁宝的身上有太多时代的烙印,但他的精神却有跨时代的意义,汲取这些养分,能给无数党员干部和正处发展中的中国农村提供参考和借鉴,更能指导如今的华西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薛海燕 陈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