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网友声音

走群众路线莫玩“数字游戏”

何解

2013年09月22日14: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闻,有个单位的一名同志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汇报成果,说本单位有一领导十年来找部下谈心多达3268次。督导组的同志反问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汇报者一脸尴尬,半天说不清楚。(据9月21日《福建日报》)

一名领导十年谈心3268次,精确是精确了,但这样的数字谁相信?必须承认,统计数字,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最有论证力;对于工作成效来说,最有说服力;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最有雄辩力。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数字在各级党政机关汇报工作、总结经验中充当了“报账”的主角。比如:

——谈到主题活动的成效,少不了开了××次会议,发了××个文件,出了××期简报,编了××本文集,直至在上级机关刊物上了××篇稿子……

——谈到“服务群众”的成绩,必定是××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寨,在村里住了××天,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户,帮助解决问题××项,撰写调研报告××份云云。

事实上,过多、过滥、过于单一的“数字化”手段,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工作评价机制的乏力,看了、听了常常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领导找干部谈心是日常性、经常性工作,很难做到谈一个记一个,更不可能随时带个记录员,谈到谁记到谁。领导就是服务,理应奔波于群众的冷暖疾苦之中,否则便是失职。一位省委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纯洁的作风实践源于真心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看待。在村里住多少天不是衡量作风好坏的标准,没有在思想上确立起正确的群众观点,下乡驻村100天也难以奏效。”剑指领导干部作风漂浮、泛形式化的弊端。

数字是“凉”的,在走群众路线上“报账”数字太多,证明力强了但情份淡了,难免有施恩于民的感觉。本属份内之事,弄得竟跟“施舍”似的,哪能让老百姓愉快地接受?领导干部常讲群众是“衣食父母”,有几个做“子女”的,会把为父母买了多少衣服、交了多少药费天天挂在嘴上?常讲自己是“人民公仆”,有几个当“仆人”的,会把为主人做了几顿饭菜、擦了几次地板时时表功摆谱?

数字有“假”的,官场“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现象已经饱受诟病。多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上报到国家统计局的GDP汇总,要比国家核算的平均多20%左右,省以下情况则更甚。国家统计局的一个负责人曾说,这是一个“历史顽症”。在“政绩意识”的驱使下,谁能保证那些“惠民数字”,不是经过“适度推算、合理想象”炮制出来的。

玩“数字游戏”是虚报浮夸风的一大特征,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必须坚决反对和根治。教育实践活动抓得实不实,群众路线走得好不好,需要拿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效果来“说话”,更要靠群众的满意度和好口碑来“注解”,而不该在数字上出馊主意、动歪点子。

分享到:
(责编:赵娟、谢磊)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