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重访保山忆善洲

2013年09月18日09:28  来源:经济日报

  开栏的话 在我们身边,涌现着一大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模范典型,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党员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为切实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本报从今天起开设“以先锋模范为镜”专栏,讲述这些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展示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以先锋模范为“镜子”,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认真查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9月11日晚,我们采访组一行夜宿云南善洲林场。虽然只是初秋,但在“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已是寒气逼人。和衣睡在冰凉的床上,盖着发潮的被子,久久不能入睡。杨善洲,这位朴实的党员领导干部,六十年如一日,为民务实、清廉忠诚的形象,在党中央提倡反“四风”的今天,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竖立在我们面前。

  工作不是为了

  做给上级看的

  云南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5个工作组,分别到5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

  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习超记得:“杨善洲有一次开会说,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在一个院子里,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种衙门作风必须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善洲林场原场长自学洪告诉记者,我清楚地记得,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带着我们,雇了18匹马,驮着帐篷、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大亮山。在林场,他在油毡搭成的窝棚里一住就是9年。无论做什么事,老书记都抢在最前面。他每天都带着蓑衣、竹叶帽、砍刀、收音机、嫁接工具和常备药品等“六件宝”,跟大家一起去挖坑种树,10个指头都磨破了,缠满了白胶布。1999年11月,老书记在给树木修枝时滑倒,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

  9月11日下午,我们来到杨善洲的老家保山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这里有2006年杨善洲在老家新盖的一栋砖瓦房,3间加起来80多平方米。杨善洲和老伴去世后,大女儿一家住在这里。我们进去的时候,全家正在分拣烤烟,家庭气氛祥和安宁。杨善洲曾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为人民服务不就成假话了吗?”从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杨善洲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他拒绝了绿化大亮山应得的高额提成和奖励,还把市里给他的20万元奖金捐出了16万元,仅留下4万元给老伴养老。不收礼这个规矩,杨善洲一直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去世后,家属在讣告上写道:“家父遗言概不收礼,望各位来宾给予谅解。”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高中毕业我没能考上大学,想回施甸找点事情做。先是到茶厂做零工,后来又到小学代课。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我去报考了,还特意给爸爸打了电话,请他打个招呼。可是录取名单出来却没有我,原来爸爸根本没打招呼。当时我真是气坏了。后来,我和妹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毕业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的大姐至今还在农村务农。

  1986年,杨善洲和驾驶员、秘书苏加祥3人到龙陵下乡,当天晚上时任县委书记王金跃在县委机关招待他们吃饭。吃完饭,秘书苏加祥去结账,王金跃说:“不用结,我请客。”苏加祥不同意。王金跃对苏加祥说:“老书记那么辛苦,我想表达一点心意。”苏加祥看着他一脸诚意,不好推辞,只好没有结。第二天3人坐车来到惠通桥,老书记问苏加祥:“小苏,伙食费结了没有?”苏加祥如实作了汇报。“停车,自己搭班车回去结。”老书记口气坚硬,苏加祥只好一个人下了车。惠通桥离龙陵几十公里路程,当时坐班车回去要10元,到龙陵住宿一夜最便宜也要5元,第二天从龙陵搭班车回到保山车票还要12元。回到保山,他和老书记算了这笔账,老书记望着苏加祥,只说了一句话:“账不能这样算。”

  善洲精神在保山发扬光大

  9月12日上午,在施甸县城小广场,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67岁的杨文菊退休前是姚关镇供销社的营业员。杨文菊没有和杨善洲打过交道,但对他在家务农的大女儿非常熟悉。她还记得,每逢赶街,他女儿总要先背着家里种的农产品来卖掉,再到供销社买一些生活日用品回去,和周围的农民没什么差别。从杨善洲家人清贫的生活中,杨文菊认为,他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保山市委书记李正阳说,杨善洲从1951年参加工作到2010年逝世,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四风”与他终生无缘。

  现在保山任职的领导干部,大多是杨善洲的晚辈。在采访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是从父辈的口中听着老书记的故事走上工作岗位的,老书记的言行可信、可学,但像他那样几十年如一日,以身作则、言行如一就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的一座丰碑。”

  保山市副市长、隆阳区委书记耿梅说,“我父亲曾与善洲书记共过事。对比老书记做的群众工作,我们和他差距不小。我们把群众当做工作对象,而他则融入了群众。”施甸县县长张云怡与杨善洲的大孙子是高中同学,她说,“学习善洲精神的难点是坚持,群众最担心我们把反‘四风’变成一阵风。”保山市委宣传部长蔺斯英组织并全程参与了对杨善洲的宣传,她告诉我们,通过3年多的实践,保山市委把学习杨善洲制度化和常态化,学习活动已经转化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抓工作的实招,并产生了显著效果。

分享到:
(责编:秦华、赵晶)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