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一个单位或部门,干部作风正不正,就看“一把手”自己能不能以身作则。当前的整风活动,“一把手”首当其冲,应该作出表率
干部作风历来是个广受关注的大问题。时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认真解决所在地区、单位群众反映的“四风”问题。这涉及多方面因素,但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一个单位或部门,干部作风正不正,就看“一把手”自己能不能以身作则。显然,当前的整风活动,“一把手”首当其冲,应该作出表率。对此,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市委常委会教育实践活动第三次专题学习会上明确指出,“一把手”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当好第一责任人,要把自己摆进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查摆自己单位、所在区域的问题,“这是对一把手是否具有敢于担当的责任和品质的检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把手”至关重要。应该说,赋予并让“一把手”拥有相应的权力和权威,理所当然、无可厚非,这是由“一把手”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然而,毋庸讳言,在现有体制和机制框架下,“一把手”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既可撑起一片“小天地”,又可形成一个“小气候”,很多事情、很多时候,成败皆取决于“一把手”。必须看到,我们对于“一把手”的监督长期存在一个“困局”:由于“一把手”位高权重,这种“相对权力”加大了监督的难度,一旦其难以正确对待手中权力,搞擅权谋私,监督失守、制度失灵的风险就会加大;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监督的弱化、虚化有如“纸笼关虎”,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让“一把手”有恃无恐。面对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监督环境,时间一长,少数“一把手”养成凌驾于组织、班子集体之上的习惯,便会成为“一霸首”。于是,大事小情“一把抓”,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把手中的公权异化为私人工具,把一个地方、单位当成私人的专属领地。
权力膨胀、独断专行的“一霸首”作风,必然滑向腐败,极具危害性。我国转型期腐败的一大特征就是“一把手”腐败问题,其案情之重、落马之多是“空前”的。究其原委,就是“一把手”不讲民主的专权、特权和霸权在作怪。他们往往习惯于在“会前串通,预先定调,暗箱操作”,把集体讨论当作“走形式”,极大地破坏了党内民主,使不同声音受到压制,使一些人的真话、实话憋在心里,也使得领导干部形象和公权力部门的公信力轰然崩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把手”沦为“一霸首”,有一个渐变过程。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把握倾向,进而扎牢制度篱笆,就能及时消减和遏制某些官员的霸气。只有关口前移,在源头上“治病救人”,腐败“重灾区”的防灾减灾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央通过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彰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为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行为路径和方向,也相当于给主政一方的“一把手”立了一面可以对照整衣冠的镜子。
“一把手”应该清醒认识到,一个班子、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既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又是相互支撑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一把手”是主心骨,他一方面当然要说话管用,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个人说了算。“一把手”只有当班长而不当家长,在班子中才能凝聚人心。唯有“一把手”摆正位置,担负责任,才能带动干部自觉转变作风,让群众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
(《上海支部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