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作风建设大家谈

心系群众应具有“咬菜根”精神

王玉亮

2013年08月23日11: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昔贤云:凡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其言浅俗,其意深远。“咬菜根”精神由来已久,孔子云:“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安贫乐道、不改其志的境界追求一直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景仰。后人既有“清贫寡欲,终日常蔬食”的内省修性,又有“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的励志健行。吃菜根,以菜根为食,自然让人想到生活饮食的节俭清苦。但菜根“清而不滓,澹而弥永!濯濯数茎,可以涤肥艳之肠胃,可以湛冲虚之气体”,除了养身健体,它还可以修心养性,更重要的是,菜根“气含土膏,液饱霜露”,能食者接地气、知民苦。因此,宋代黄山谷在其画作上慨然题书:“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纵观古代的清官贤臣们,不仅自身生活节俭清苦,也深知民间百姓疾苦。食过、食得此味的人,还要有毅力才能秉持节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 洪应明以《菜根谭》喻指人要历练自己,要不断栽培灌溉自己,备尝险阻而不改其志者,才能百事可成。古代那些青史留名的官员,大多具有能咬得菜根、耐得清贫的精神和意志。

古圣先贤将“咬菜根”这种布衣蔬食、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化大俗为大雅,启平凡于神奇。“咬得菜根”,从修养上来讲,有益于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从做官为政来讲,“咬得菜根”的官员懂得民间疾苦、能够为民谋福。如果只知山珍海味,而不知菜根之味,只追求享乐、安逸、奢靡,不愿吃苦,就不可能克勤克谨于政务。做官之人,如果不知百姓之苦,何谈体恤百姓之苦呢?菜根,百姓吃得多了,吃得久了,就会有菜色;官员吃得少了,或不再吃了,也就无法体恤民情了。所以南宋大臣真德秀曾说“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百姓之所以面有菜色,正是士大夫不知菜味!如果官员们都能“咬得菜根”,能够知其味,就会知责履责,尽心尽职了。

古往今来,以“咬菜根”为志的官员不在少数:明代的于谦就具有“大节还须咬菜根”的精神,清代康熙年间江宁巡抚汤斌咬得菜根、成就了大事,为官廉洁勤政,称誉一时。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一直宣扬、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个时期都涌现出无数的优秀党员,其中有广为人知的人民的好干部焦裕?、孔繁森等。

然而,也有一些党员干部逐渐滋生了“四风”现象,逐渐脱离了群众,不知、不问、不管百姓疾苦。因此,当前党中央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两个务必”在当代的秉持和发扬,而且可以使党员干部强化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咬菜根”精神,不仅是党员干部个人修养、个人生活和人生态度所秉持的精神,更应是为官执政的基本素质。有、能、肯“咬菜根”的精神,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接得地气,知民疾苦,解民所需,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才能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才能消弥“四风”。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分享到:
(责编:乔业琼、赵晶)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