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网友声音

干部走进田间地头要练好“常”字诀

倪洋军

2013年08月14日16:3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关键之一就是要领导干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讲共同的语言,做共同的事,与群众打成一片。近日,一些省区市的党委书记纷纷带头走进乡间田头,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调研,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商议“三农”发展大计。调研期间,他们不仅与村民同吃同住,有的甚至亲自挥动起镰刀铁锄,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农业生产的辛劳。(2013年8月13日人民网)

省委书记、省长下田锄地、收割粮食、察看农情、清理垃圾等,与群众同劳动,同呼吸,谈心交心,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提高执政本领的内在要求。这样的“农民秀”值得肯定,更值得效仿。当然,人们在交口称赞的同时,往往还心存忧虑,那就是,干部这样的做法,能不能持久,会不会只是一日之功、一时之秀。因此,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不但要有一“时”之彩,更要练“常”字之功。

要有“常人”之心。干部是从群众中来的,更要到群众中去。而干部到群众中去是为什么、干什么的?无疑是去当人民的“小学生”,向群众学习,去做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干部下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就必须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常人之态。要俯下身子,哈下腰来,放下架子,与群众平等相待、真诚交流,切忌在群众面前指手画脚、吆五喝六,摆领导的臭架子,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要能够有“天下还有更多穷苦人”的悲悯之心,多关心群众疾苦,多体察百姓难处,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要把自己作为平常人放到群众中去,真心诚意与群众交朋友,接受群众的检阅和监督。

要有“常识”之技。有道是,不打无准备之仗。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没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储备,遇到群众总是说外行话、干外行事,不但不能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还会让老百姓看笑话。应该说,近年来,不少省委书记、省长深入乡间田头的身影获得网友的交口称赞。特别干起农活的架势,在农民群众眼中,这些身居高位的封疆大吏也可称得上“好庄稼把式”。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存在“三不”现象,即不会“融入”:讲话汇报口若悬河,面对群众结结巴巴;不愿“心入”:吃喝游娱时间充裕,群众工作抽不开身;不敢“深入”:表现政绩争先恐后,遇到矛盾腾挪躲闪。因此,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苦练内功,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常识”之技,才能深入基层时把功课做好。

要有“常态”之制。常态才能常效,长效才能长久。制度是管根本,更是管长远的。领导干部走进田间地头,绝不能凭一时兴起,或者随大流、一阵风、一窝蜂,只满足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套,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让制度说话,以制度管人、管事,并努力形成常态。一要在制度的设计上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避免空洞空泛,使制度成为可有可无的空中楼阁;二要在制度的执行上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坚决性,要不让干部有空子钻,同时要强化督查考核,将制度落实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选任挂钩,不致让制度成为“稻草人”当摆设。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干部走进田间地头,能不能接上地气,关键在干部会不会务实,能不能练好“常”字诀。否则,即便在田头摆的姿势再好,也会大煞风景、很失民心。

分享到:
(责编:赵娟、谢磊)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