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众手浇开幸福

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羊头洼村两委班子勤政为民纪实(下篇)

2013年08月13日10:07  来源:大连日报

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旅顺经济开发区羊头洼村的变化是再合适不过了,外人很难想象这里就是过去那个一穷二白的小村庄。开发区的动迁政策是好,可落实到村里,还得有个过硬的领导班子来执行,执行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羊头洼村两委班子不仅做到了政策要求的全部,而且政策没有规定的他们也力争做到,对此百姓心里像明镜一样。

农民变市民 羊头洼村居民感受到了幸福

走进旅顺经济开发区滨港路的羊头洼回迁区,鳞次栉比的住宅楼、整洁的小区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呈现于眼前,记者不禁感慨这里的居住条件堪比城里。这里有50多栋居民楼,羊头洼村动迁上楼的900余户村民一部分居住于此,另一部分居住在离这儿有一段距离的康源街小区。

今年72岁的王春花和老伴儿住在滨港路7号楼,他们是2007年8月动迁上楼的。对现在这个“啥都有”的新家,王春花很满意,她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住在50多平方米的瓦房里,最担心下雨,因为柴和草都会弄湿,连饭都做不了,屋里的柜子和电视上摆满了盆和碗,用来接滴答的雨水。提起动迁前使用的旱厕,老人家一脸无奈的表情,“那就是个茅坑,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夏天一股臭味,全是苍蝇,但还可以忍受,最头疼的是冬天上厕所还得出屋,俺岁数大了,腿脚又不便利,真是够呛。”现在,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提起村里的干部,老人家连说了三个“好”字,“真要感谢他们,要不是他们一遍遍不嫌絮烦地给俺们解释政策,俺们也不能那么顺利住上这么好的楼房。”

在羊头洼村,享受到动迁上楼实惠的绝不仅王春花一户。开发区的动迁政策对羊头洼村村民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村民在动迁协议上签字开始,管委会就对居民动迁前后的一系列行为全程“埋单”。在上楼的900多户中,家有两套房产的不算少数,有闲钱购置私家车的也比比皆是。

在养老方面,按照开发区政策,羊头洼村动迁上楼的村民中,超出参保条件的老人,由开发区办理退休手续,参照城市职工社会保险标准,城市职工退休金涨多少,村民的退休金也同样涨多少。现在,在羊头洼村有近800名失海失地老年人享受这一政策,每月都可领到1000余元的退休金。对于符合国家规定年龄的村民,开发区都给办理了养老和医疗保险,目前全村符合参保条件的人都参加了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同时,羊头洼村村民还享受开发区实行的大病救助、住院费二次报销、大中专学生学费补助、取暖费补贴等惠民政策。

今年65岁的孙艳君是羊头洼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耕种,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能成为城里的居民。动迁前,祖孙三代住三间农房,按动迁补差规定,她儿子分到一处80平方米的新房,她和老伴也分到一处近70平方米的新房。每个月,孙艳君都能领到1000多元的养老金,她颇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农民是看天吃饭,现在也和城里人一样能够按月领到退休金了,有空照顾照顾孙子,还可以参加村里的文艺活动,日子过得可有滋味了,也是给儿子减轻负担了。”

和孙艳君一样,从贵江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43岁的从贵江早年一直以打鱼为生。前些年,村子因中远造船项目动迁,他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村里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便介绍他参加开发区组织的职业技术培训,在那里他学习了3个月,获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并经村委会推荐在今冈船务找到了一份开吊车的工作。现在,从贵江每月能领到4000多元的工资,厂里还给他交保险。同时,村里为他的妻子曹金红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找了一份公寓管理员的工作,迄今为止,羊头洼村已有5位妇女在这所学校从事公寓管理工作。

对于失地失海的青年,只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村里都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就业。村里会摸清各家待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特点,并记录在册,然后根据他们的年龄、爱好等推荐他们参加开发区举办的免费再就业培训。经培训的村民只要不挑不拣,在落户开发区的大企业中都能找到工作,就业率高达98%以上。

物质满足只是基本需求, 精神满足才是更高层次需求

动迁上楼后,虽然羊头洼村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城里看齐了,但短暂的兴奋过后,许多村民出现了不适应新生活的状况。有些村民占用小区绿地种菜,没事“蹲墙根”或聚在一起打麻将……羊头洼村两委班子成员们很快看出了这一苗头,他们协商一致,决定采取疏导而不是打压的方式带领村民们走出过渡期。

不种地不打鱼闲暇时间自然就多,村里便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将村民们组织起来,一方面杜绝村民沾染上不良习惯,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整个村的凝聚力。村里花费10万多元建成了3个文化活动场所,总面积近500平方米,图书室、棋牌室、球类室、健身器械室一应俱全。3个活动室全年免费向居民开放,村里还专门安排人进行管理。

村里还自发组建了老年健身队、盛明达健身队、合唱队、秧歌队及舞蹈队,每支队伍都有专门的负责人,村干部还会带头参与文娱表演。虽然每次都是义务演出,可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依然很高涨,就担心自己选不上。发展到现在,村里的合唱队和秧歌队已初具规模,每年都会代表开发区参加旅顺口区举办的文艺演出,并多次获奖。每天晚上,室外的2个活动广场上都会有村民在扭秧歌和跳舞,村委会安排人给他们放音乐。秧歌队已有100多人,规模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村里还请来了专业舞蹈老师,对舞蹈队进行指导,形成了专业与业余齐头并进的局面。村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培养了他们的健康意识。

村民王勃以前是个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动迁上楼后她成为了“月薪族”,每天下班后都会参加村里的舞蹈队。“以前就是家里、地里两头跑,丈夫孩子热炕头,哪有自己的生活?现在参加了村里的舞蹈队,日子过得可充实了,大伙在一起蹦蹦跳跳的特别开心。”在羊头洼村,有王勃这种感受的妇女不在少数。

为了让村民尽快适应上楼后的生活,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2009年3月,村里编印了《居民安全应急手册》,手册每户一份,村干部要求大家经常学习手册上的内容,解读注意事项。对于那些怀念农村生活方式的村民,村里也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不能在小区养大牲畜,村里就另辟集体所有的地块给村民做养殖之用。村里还建造了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渔民仓库”,用于存放渔具、网具、机械等设备,并长年派人管理仓库。

自2001年起,每年重阳节这天,羊头洼村都会举办“百叟宴”,邀请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聚餐,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最初几年,村里经济不宽裕,村干部们就自己动手买菜、做饭,并在露天广场上设宴招待老人们。后来,经济条件允许了,大家伙儿就去酒店吃。从开始的30多桌增加到现在的近50桌,上楼后的老年人更喜欢出来聚聚。每次聚餐,村干部都会和老人们一起自编自演节目活跃气氛,大伙儿在一起乐和了,干群关系就自然更加和谐了。

记者感言

走进羊头洼村一户户居民家中,看到的是他们真真切切的幸福。这种幸福悄然融进骨血,自然流露在他们脸上。村民们的幸福不仅因为物质上的富足,更源于精神上有了归属感。从村民们上楼前的担心、上楼后的不适应到现在的心满意足,羊头洼村两委班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一个村级领导班子有智慧、有耐心、足够细心,肯俯下身子深入群众,显然,羊头洼村两委班子做到了。(孙薇 记者孙立深)

分享到:
(责编:吴斌、常雪梅)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