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促进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一批基层干部进驻村寨办实事、抓发展。村民在发展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使往昔的“矛盾村”变成了模范村。
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塘州乡灯光村是三都县最边远、贫穷的一个村,至今不通油路。由于部分村民文化素质较低,常因小事打架斗殴,经济发展缓慢,干部进村做工作难,是当地出了名的“矛盾村”。
今年初,塘州乡党委政府组织干部检讨工作方法,要求干部改变工作作风,真正“沉下去”解决矛盾,促进发展,“不深入下去就不知道村民心里在想什么,了解他们的诉求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塘州乡乡长潘中西说。
随后,塘州乡人大主席谭勇带领多名干部吃住在灯光村,其他干部也频繁进村工作。村民向干部倾诉怨气,干部用心疏导;村民种植养殖有问题,干部随叫随到。
潘中西说,干部们为群众办实事的时间多了,干群矛盾少了,在村里开展工作也顺利了。
在灯光村谈发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发资金、农业技术都是发展瓶颈。
过去灯光村以种粮食为主,产值较低。当地干部引进了白辣椒、佛手瓜、黑山羊等20多个新品种,副乡长石丹德和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韦学锦为推广新品种费尽心思,他们自掏腰包请村民试种,试养,获得成功后在全村推广。韦学锦因全心服务村民今年被评为“贵州最美农技员”。
塘州乡13名党员干部用工资为灯光村发展种植养殖担保贷款39万元,解决了首期资金难题;农业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抓落实,做指导,解决了技术难题。
村民看到了干部办事的诚心和效率,仅仅几个月就有26位农户自筹资金加入到乡政府推荐的项目中。已经外出打工的37名村民也在当地干部感召下相继返村。
2013年,灯光村种植近1000亩蔬菜,栽种核桃等经果林3000亩,办起养鸡场8个,黑山羊基地3个。灯光村农田亩产值由过去的1000元猛增到6000元以上,从1月到8月,养殖户户均增加收入超过2万元。外地客商纷纷来到这个深山沟里抢购农产品。每天凌晨,往返灯光村的摩托车、汽车不断。今年7月,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调研活动在灯光村举行,一拨又一拨的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取经。(记者李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