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关”工程的起源
“三关”工程指关心外出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工程,起源于习水县二郎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导致留守儿童无人管教抚养,空巢老人无人照顾赡养,外出民工自身就业难、维权难的严峻现实。“三关”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于2007年3月在习水县二郎乡试点,同年7月在习水县全面推开,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工作宗旨是关心外出民工,以解家庭之困,破发展难题;关爱留守儿童,以解家庭之忧,促健康成长;关怀空巢老人,以解家庭之孝,促道德传承。
二、“三关”对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止2011年9月初的统计,习水县总人口约70万人,其中外出民工136908人,留守儿童14193名,空巢老人9959人。
(一)外出民工现状及存在困难
1、现状。一是省外的外出务工人数占主导地位。从外出从业人员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县内务工人员5726人,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7%;到省内县外务工人员13278人,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3.1%;到省外务工人员82160人,约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81.2%;到港澳台及境外务工人员仅有11人。可见,转移到省外的外出务工人员成为全县外出务工的主渠道。二是多以自发组织为主。自发外出(包括亲友介绍、熟人引领等)的人员为79082人,约占全部外出人数的78.2%;由政府机构和中介推介,以及企业到习水招仅占22.8%。三是转移到二、三产业务工成为主要去向。从外出行业上看:全县第一产业外出人员为2703人,约占外出总人数的2.7%;第二产业为90132人,约占外出总人数的89.1%;第三产业为8340人,约占外出总人数的8.2%。
2、困难。2007年至今,全县在外农民工意外死亡418人,因工致伤致残112余人,终身残疾197人,有近60%的人没有得到合理赔偿,导致家庭返贫。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困难
1、现状。一是大多是在校留守儿童。全县留守儿童14193人,其中学龄前留守儿童159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1.3%;在校留守儿童1259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8.7%。二是大多是“隔辈照管”。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的留守儿童894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3%;寄养或托管的422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9.8%;独自生活的10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
2、困难。一是留守儿童家庭大多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802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6.5%。二是留守家庭容易导致“问题孩子”出现。留守儿童生活上无人照管,行为上无人约束,学习上无人辅导,心理出现偏差,多数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差。全县留守儿童中,单亲家庭子女156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1% ;“问题孩子”315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2.2%。
(三)空巢老人现状及存在困难
1、现状。全县空巢老人9959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15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1.6%。他们基本上要依靠政府、邻居的帮助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2、困难。一是生活艰苦。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453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4.5%。他们主要靠自己养活自己,有的甚至还要养活孙辈,生活相当艰难。单身老人187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1.9%。他们基本无依无靠,一部分住进了敬老院,一部分在家自食其力,过一日算一日,过一年算一年。二是心理孤寂孤。心理孤寂老人1702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17%。他们大多因子女不在身边,缺乏应有的照料,情感无人倾诉,加之劳务负担重,少有时间与外界交流。大都过着“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的孤独生活。
三、形成以上现状的原因
(一)外出民工
1、制度缺陷。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根源;现行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制度缺陷。
2、社会原因。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机制障碍。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礼尚往来等逐年增长的经济支出负担,迫使农民不得不离家外出打工,凑钱解决生活必需的开销困难。建房或购房、子女上学等大笔经济开支,同样逼迫农民外出打工。被逼外出务工的民工之中,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较淡薄,劳动技能不高,导致从事的工种较差,劳动时间较长,工资收入却总体偏低,家庭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3、个人原因。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也是常产生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因素。农民长期从事纯农业耕种,劳务负担重、收入低,而且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和东中部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习水县农民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向往之地。
(二)留守儿童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空巢老人
1、个人原因: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立和自由。这些老人大多是经济上能够独立,精神生活较为丰富、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老人对一直生活着的地方有深厚的感情,恋巢情结重,即便子女要求其一同到异地居住,他们不愿离开久居的环境。
2、家庭原因: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但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子女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受子女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的;个别子女虽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调查中发现有2例。
3、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造成空巢;子女在外就业就职。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在逐渐被打破,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因这种原因而造成老人独守空巢;因女儿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使一些只生有女儿的老人因女儿的出嫁而形成空巢。此外,我们还对老人与子女最佳居住方式的意愿进行了调查,大多数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居住,但相距不能太远,有事能够叫得应。
四、以“三关”工程为载体深化拓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主要做法
习水县以推进“三关”工程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水平。
(一)关心外出民工,以解家庭之困,破发展难
一是以“三服务、三关爱”为载体,加强交流沟通零距离服务。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总结出了“三关爱、三服务”(三关爱:人情关爱、人性关爱、人文关爱;三服务:上门服务、贴近服务、优质服务)的成功经验。2010年以 “关爱万里行-走近外出民工”为载体,推行“113”(一支部、一商会、三小组)模式服务外出民工。突出基层党组织作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将民工组织起来,开展民工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努力提升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外出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通过异地建商会,聘请春晖使者,为家乡发展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带资金返乡创业等。坭坝、二郎、双龙等乡镇党委及部分县“三关”成员单位先后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地,服务民工2000多人次。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队远赴广东惠州、东莞,将县委县政府的关怀送给了一线民工,在惠州期间深入民工开展走访慰问,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召开座谈会等,并成立了流动党支部、维权联络小组,健全了该地的联系网络。2010年以来,累计参加活动的外出民工达23350名,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4500余份,发展工会会员1250人,聘请“春晖使者”86人。在外出民工务工集中地建立了定点医疗医院(即:东莞市厚街镇医院、大朗镇医院、惠州市博罗县医院、圆州镇医院)四家,有力地解决了民工医疗难题的问题。
二是开通维权热线,实行双向维权。各基层党委积极与外出民工所在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在民工维权、组织劳务输出等一些问题上加强了合作,达成了共识。2010年以来,建立了民工求助登记、交办负责、协调处理、限时办结、处理回复的长效制度。开通了“12348”维权热线,实行输出地与输入地双向维权。全县开展法律咨询1580人次,调解劳动纠纷121起,提供法律援助98件 ,为民工追回所得近300多万元。
三是以“一大厅一网络”为平台,实现生活服务零距离。发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综合作用,把为“三关”对象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纳入了服务型党组织党务政务大厅、村便民综合服务点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为“三关”对象办理流动党员证、工会会员证、居民身份证、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婚育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提供便捷服务。部分镇乡组建党员便民服务队帮助调解民间,搞好群众情绪疏导等工作;简化农民工住院费报销程序,对1036名农民工实行岗前、岗中、岗后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利用网络手段,加强与民工联系,主动帮助民工解决问题,通过网络,实现了零距离沟通服务民工。
四是以优惠政策为保障,实现扶持创业零距离。各乡镇党委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在小额担保贷款、贷款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如大坡乡党委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优势,将“四在农家”创建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引导民工返乡发展乡村旅游,吸引重庆人来习休闲纳凉;同民镇借助小城镇建设,引导民工到集镇买房定居。良村镇党委通过开展春晖行动,扶持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2010年,农民外出务工通过各种渠道带回引进资金突破1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达50%以上。近几年来,全县外出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720余人,注册资金累计4162万元,解决就业2300余人,上交税金达257万元,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关爱留守儿童,以解家庭之忧,促健康成长
一是织牢信息网络,实现学习零缺位。全县各学校认真落实了留守学生“八个一”、“五必访”的工作要求,确保学校对留守学生管理实现零缺位。多数留守学生学习有了明显进步,全县初中升高中升学率约为35%,而留守学生升入高中学生为439,升学率为38.8%。
二是织牢法治网络,实现安全零缺位。定期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确保学校每月一堂法制课并写入教学计划,举办多样化的法制知识比赛。教育、工商、文化、公安、卫生等部门结合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联合开展集中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了校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学校党支部和领导班子牵头,组成校园巡逻队实行轮流巡逻守护,具备条件的学校还配备1-2名保安,大部分学校安装了监控设施。
三是织牢关爱网络,实现社会关爱零缺位。注重资源整合,紧密结合 “三关爱”(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儿童)工程及妇联“蓝天行动”的实施,进一步探索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继续推行代理家长行动,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为留守学生提供亲情关爱。一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3136名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成代管对子16431对;二是以亲戚邻居为主体,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情况;三是以团委、妇联、关工委为主体,招募在校大学生、“爱心妈妈”服务队、“五老”人员等“亲情志愿者”,基本做到在学校不易管和管不到的校外真空时段有人管理;四是利用农闲和春节期间组织教师送达《入学通知书》并与家长(监护人)签订《保学控辍责任书》,小学留守儿童入学率达99.74%,初中留守儿童入学率105.8%。到目前为止,全县99间小学开能了亲情电话,设置了亲情信箱,30间学校开通了网络视频,建成有电话、电脑、青少年读物,活动场所等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之家”4个。部分学校还开展了“师生悄悄话”、推选班级“知心大姐”等主题活动帮助留守学生释疑解惑。
四是织牢教育网络,实现思想道德零缺位。以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为根本,将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留守儿童成长规律,精心设计开展主题活动。结合习水县情实际,组织开展了“唱红歌”、“育红人”等红色教育活动,将《红色习水》引入中小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热爱习水;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金洲小学通过组织学生去青杠坡缅怀烈士,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文化征文、演讲比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更好建设家乡;三岔河中心小学编印《快乐每一分》册子,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二郎中学向农户租地作为学生劳动实验基地,让学生参与农技实验,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大坡中学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学生给空巢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庭院,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部分学校还开展了读一本有益的书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关怀空巢老人,以解家庭之孝,促道德传承
一是困难求助,零遗漏贫困者。各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过程中,切实加强对空巢老的关怀和帮扶。建立生活求助制度,坚持家庭赡养和政府、社会帮助并举,与外出民工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7093份,同时做好贫困空巢老人的建档工作;通过低保、民政救助等途径,使5537名老人享受了低保,发放民政救济金20.75万元,帮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广泛动员空巢老人参与新农合,对残疾空巢老人等由残联帮助解决参合资金,确保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全县空巢老人参合率达99.7%,医院免费为空巢老人体检2030人,减免诊疗费33.4万元。对情况特殊的通过民政二次补助,进一步解决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人文关怀,零遗漏孤寂者。各乡镇党委组建“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并与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送温暖活动90多次,慰问2467人次,慰问金额达14.58万元;以老年学校为阵地,每月集中开展一次以时速讨论、热点报告、文艺表演等内容为主的“月沟通”活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部分医院开通绿色就医绿色通道,指定陪诊人员,提供挂号、取药、住院等方便。
三是文明创建,零遗漏鳏寡者。将关怀空巢老人与精神文明创建和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通过每年一次孝子孝媳、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评比,进一步弘扬了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同时,引导村民自定村规民约,提倡互帮互助,关注空巢老人特别是鳏寡老人的饮食起居。
五、取得的成效
(一)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以往工作中,一些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难免不讲究,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怨气;少数干部作风粗暴,伤害了群众感情;农村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好,群众对政府不信任等情况。“三关”工程实施以后,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基层干部深入农村更为频繁,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在诚心诚意帮助他们。原来抵触、怨恨的情绪在温情关心下逐步消融了,群众对基层组织越来越信赖,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各级干部作风切实转变。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和“三关”工程的实施,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为“三类”人员提供资金 100多万元,开展非农技能培训5600余人,发布用工信息152条,组织输出劳动力5200多人;开展法律咨询 1200人/次,调解劳动纠纷 121起,提供法律援助130 起;与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结成对子16720 对,免费为空巢老人体检10000人/次,为留守儿童捐赠书本和文具苦干套。教育、卫生、民政、劳动、司法等各部门党组织竭力帮助农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干部无数次深入空巢老人家问寒问暖,如同爱护自己子女一样爱护留守儿童,在此过程中切身感受了民情冷暖,彰显了亲民形象、爱民作风,强化了为民之心,促进了作风转变。
(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实施“三关”工作中,习水县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在政策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保障、权益维护上竭力为农民工提供帮助,使农民工无助时有了依靠,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就业门路明显拓宽。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可靠、有效输出,在转移过程中,掌握了新技能,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收入、转变了观念,加速了原始资金积累。2010年,全县农民工劳务收入突破10亿元,占全县农民收入比重的50%以上;全县农村新建的房屋 、新增的家用电器,多数得益于农民打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逐步探索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路子。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涌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大量劳动力的离家,留守儿童无人管,空巢老人无人问,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抬丧都无人”的困窘现象。这一特定现象,检验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和“三关”工程,正是针对当下农村社会问题症结而探索出的综合治理措施,给予“三类”群体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需要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
六、习水县“三关”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宏观配套政策的模糊和工作经费投入的不足,实践中不易操作。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伴生的现象,他的解决更多依赖于宏观改革的配套。涉及体制改革的诸多方面。虽然目前国家对农民工问题有相应的阐述和规定,但实践过程中仍因配套措施脱节而操作性不强。因此在实施“三关”工程过程中,乡镇党委政府陷入一种进退两难境地。群众的现实需求要乡镇党委政府有所作为,缺乏政策支撑和经费投入让乡镇政府不能为。比如: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农民工择业身份限制问题、农民工户籍问题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一种探索试验中,而没有一个统一作法。又比如:农民工非农技能培训,国家有限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农村寄宿制教育对于解决学前留守儿童或村小留守学生是可行方法,但大额经费没有来源;空巢老人生病救助、医疗费用怎样解决等等。
(二)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就全县开展“三关”工作客观现状看,是自上而下推开,意即该项工作并未内化为乡镇政府及成员部门的自觉行动。因而在实施中,大部分乡镇并未将“三关”工作纳入乡镇工作全局来统筹考虑,成员部门往往也只重视“指令性”的业务工作,并未将“三关”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使工作陷入一种应付了事、见子打子的状态中。而“三关”工作的推进,离开乡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职能部门的全面参与,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加之习水县“三关”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属临时性,要么一身兼几职,要么经常变动,要么抽调办公,不管怎样,都不利于工作的深入思考,也难以发挥他们对工作的安排、督导、检查等作用,势必影响工作执行力。
(三)缺乏专业引领。比如:随着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和生活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关心引导好这部分农民工,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我们需要专业的引领。又比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这也需要专业人才的深入研究,根据地方实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对所有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学校教师、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等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大家更多的只是凭着经验和责任心去关爱他们,其效果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同时,“三关”工程在习水县实施近5年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提炼推广,同时也有一些教训值得借鉴,也有助于相关学术机构进行总结和提升。
七、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参与机制。“三关”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系统综合的社会建设工程,涉及教育、卫生、民政、劳动、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以及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只有建立多渠道参与机制,聚合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取得成效。一是干部参与。充分发挥干部在“三关”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党员干部要把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将“三关”工作列入干部考勤考绩中,作为干部发挥先进性的舞台,以干部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广泛参与。二是部门参与。“三关”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找准业务工作与“三关”工作的结合点,以业务工作的落实推动“三关”工作的落实,以三关工作的深化丰富和提升业务工作水平。三是社会参与。全社会支持参与“三关”,是“三关”活力所在。要切实搞好舆论引导,让全社会更多关注 “三类”人群境遇。要通过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与“三关”对象建立长期对口帮助关系,向社会招募亲情志愿者、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对“三类”人群的关爱,对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全社会努力,逐步推进三关问题的解决。四是自我参与。帮助农民成立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通过协会将老年人组织凝聚起来,解决老年人生产生活问题,甚至是老有所为问题,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二)创新投入机制。一是政府投入。作为和谐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没有资金投入将是不可想象,要将“三关”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加大统筹的比例,尽最大可能为“三关”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建立习水“三关”工程爱心协会。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农民工捐助、与国内知名基金会开展合作等形式,尽快建立习水“三关”工程爱心资金,实现关心“三类”人群的长效治理。三是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有益于“三关”工程的各项事业。例如:在农民工问题上,可以考虑组建一些劳务输出、职业介绍的社会中介组织,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订单输出劳动力业务,培训费由农民工自费,必要时政府给予适当的培训补助。又如留守儿童方面,可鼓励兴办托幼、假期托管、文化补习等服务,政府给予提供宽松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开展工作资金问题。
(三)创新工作机制。认真总结“三关”工作中好的经验和作法,将这些作法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以长效制度保证工作稳定推进。当前,要重点加强农民工自我教育维护、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联系回访、农民工与父母子女亲情联络交流、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心理干预、空巢老人互助救助、政府社会协同参与、干部服务群众等机制的探索,找准切入,促进“三关”工作更富于实效。同时,配合国家在农村各项政策、改革的深化,加强一些政策方面的研究,本着既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的原则,出台一些如民工返乡创业、户籍改革、贫困人口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为“三关”工作提供好政策支持。对“三类”人群全面实施“心”级管理。用蓝、绿、橙、黄、红五种颜色的“?”形符号标出“三类”群体困难和问题的形式,明确关爱重点,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不断提高“三关”工程实效性。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等服务平台,要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优先、优质服务,充实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内涵,增强“三关工程”实效,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
(四)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范围和边界,事权和财权,转变政府政绩考核方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乡镇政府在有所为方面大胆作为,在无所为方面收缩职能。比如考核乡镇时,不只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社会事业发展。只有从制度层面提供了保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乡镇政府消除顾虑,全力投入为百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民生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