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险岩石多,群众冷暖记心窝。风里雨里都如是,誓让敦操丢穷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长顺县敦操乡打召村麻地组巴毛冲的半山腰,一个穿着灰色制服,身背红背篼的年轻人梁东元也许是因为太累了,一边唱着山歌鼓劲,一边艰难跋涉。又到了周四——定点定时为群众服务的日子,他要到所包的点上去,为群众捎送东西,了解群众的所求所需,动员群众发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和梁东元一样,只要到了周四这一天,乡里的30多个干部职工不管手里面有什么事,都会停下手来,到自己所包的点上去为群众服务。红背篼里不光有捎带的物品,还有党和政府的致富政策,更有一片服务群众的真心真情。
带东西,小背篼背出大情感
“小背篼,不光装着给我们带的东西,还装着干部对我们的关心和情谊。”——敦操乡敦操村沙井组韦家学
天黑、道远、路滑,韦家学的120只山羊病了,急需药品救治!正在韦家学如热锅上的蚂蚁之际,他看到了墙上《为民服务责任牌》,上面有挂点干部王代林的电话号码。
韦家学拨通了王代林的电话,并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两个小时以后,王代林背着帮助韦家学购买的三箱药品,打着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敦操街上来到了韦家学养羊的地方,给羊打针,救活了全部的山羊,让韦家学感激不已。
敦操乡地处麻山腹地,有17个村民组不通公路,许多老百姓购买物资都是肩挑背扛,从乡政府到最远的村寨,往返要走8个多小时山路,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敦操乡干部就开始利用下村工作的时机帮助群众捎带生活用品,最初只是一两包烟,后来是盐、酱油等,到现在是各种生活用品。最早背的是帆布包,后来带的东西多了,就换成背篼,同时把重点放在帮助群众增收上来。省委开展“四帮四促”活动以来,他们又在全乡推行“三定五帮”制度,形成定点、定人、定时为老百姓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每个村组都挂上《为民服务责任牌》,公布干部姓名、电话,公开承诺:有困难找干部!只要群众有需要,他们都第一时间响应,尽力帮助解决。
于是,在敦操的大山深处就有了一群“背篼干部”,他们在走村串寨开展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老百姓捎带点生活物资、办点实事,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份责任、一份义务。多年来,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他们乡村干部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要是一次下村没有帮群众捎带东西,就会觉得没干什么事;要是一段时间没有下村到老百姓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心里就会感到不踏实。 办实事,“红背篼”暖在群众心间
“干部们为我们做好事,做实事,看到红背篼,我们的心里就觉得特别温暖。”——敦操乡斗麻村岜洞组村民梁小胖
斗麻村岜洞组和达海组是两个较边远的村寨,村民们一直盼望修一条路。村民梁小胖在干部梁小韦捎带东西时找到了他,反映修路问题。
梁小韦用《民情日记》记下了群众的诉求,及时向乡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乡党委、政府专题研究、多方协调。在修路的过程中,梁小韦多次往返于工地和乡里协调物资和资金等,他的红背篼深深地印在了群众的心里。
因为“为”,才有“信”,敦操乡“背篼干部”用自己的作为换来了老百姓的信任,“有事找干部”成为了当地群众办事和解决问题的最好、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打召村川洞组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梁猫妹,生活基本靠包点干部梁东元照管。她家里的一草一物,除了她长期以来的习惯知晓外,就是乡干部梁东元最清楚,虽然双目失明,但仅听脚步声她都会知道是梁东元来了,她那早已干涩的双眼仍然留下了感激的泪水,但她却一直不知道这个好心人的名字叫梁东元。
……
敦操乡把全乡3661名生活困难群众和留守老人儿童全部登记造册,确保群众不挨饿、不受冻、不耽误看病、不耽误上学。前两年敦操连续大旱,他们组织送水就送了两年,全乡没有饿死一个人、渴死一头牲畜,也没有一个小孩因此辍学。多年来,无论是炎热酷暑、还是天寒地冻,面对路险坡陡,他们都风雨无阻,始终无怨无悔,从不间断地进村入户,了解群众所需,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发展经济,与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群众把他们当成了家里人,有什么话都给他们讲,连存折密码都告诉他们,让他们代为取钱。
办产业,“红背篼”里装着致富经
“我去年多赚3000多块,是包点干部花万周操劳掉下10多斤肉换来的,没有他的帮助,就不会有这样的收成。”——敦操乡敦操村瓜吉组村民梁小积
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老百姓致富路子一直比较窄,“背篼干部”始终把帮助群众脱贫增收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一家一家做工作,发动党员做示范,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他们还对村民进行致富技能培训、引导村民外出务工,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在这些工作背后包含着乡村干部的汗水和心血,正如示范户梁小积所说,刚开始的时候,他对乡干部的做法也不了解、不支持,后来是乡干部花万周改变了他。“我去年多赚3000多块钱,是包点干部花万周操劳掉下10多斤肉换来的,没有他的帮助,就不会有这样的收成。”群众已经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朋好友,见到他们就热情邀请到家中坐一坐、聊一聊,拿出自己家中最好的东西想要招待他们。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发展是大事。“背篼干部”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群众,促进了全乡产业的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敦操乡重点发展的“四种两养”(四种:核桃、花椒、高粱、中药材;两养:绿壳蛋鸡、蜜蜂)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完成核桃种植2000亩、花椒1297亩、高粱2000亩、中药材玄参种植1350亩;养殖绿壳蛋鸡3.5万羽,惠及农户215户,养蜂1012箱,惠及农户235户,群众预计增收将达1020元。
促发展,“红背篼”背出了新生活 “从敦操到我家要走6、7个小时,赶集、看病都很不方便,如今要搬到敦操街上来住了,心里非常高兴。”——敦操乡斗麻村戈英组移民梁小云
在敦操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点,梁小云和妻子一起正在抓紧干活。梁小云家住敦操乡斗麻村戈英组,距离敦操有六七个小时的路程,因为远赶个集买东西,生了病来医治都非常不方便。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后,他们和村里的其他户一道,选择了搬迁到敦操居住。因为他们是自主建房,进度比其他村民的要慢,他们要加快进度,争取跟村里其他人一道搬进新房来住。
敦操乡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黔南州最大的扶贫生态移民点,将215户1030人搬迁问题,解决现已完成主体建设173户,正在进行二楼主体建设42户。
除了生态移民,在“背篼干部”的努力下,敦操乡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快速改善。乡内的敦操经斗麻村委会至代化镇、敦操至打召村委会、敦操经过荣至敦台关三条主干公路的水泥硬化全面启动实施;82万元的213口小水池已于今年3月底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了50万元的教师周转房,18个教室的教学楼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正在进行;205万元的幼儿园建设主体建设基本完成,修建了打召提灌站和敦操村自来水工程,解决了25个村民组885户4097人的饮水问题。 一年来,敦操乡的小城镇建设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完成了143户的街面外立面改造;完成了街面740米的人行道改造建设;215户1030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完成入住后,将实现城镇人口2410人,城镇化率达到31.2%,敦操的小城镇规模将在原来的基础上翻近一倍。街上居民梁小三由衷感叹:“一年多来,敦操发展了,变得漂亮热闹了,我们离小康梦想越来越近了。”(杨正平 记者 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