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晌午,万州区太安镇柏弯村凤凰头农家乐。老板向德松将下村的镇党委书记龚元建迎进了屋,请教经营农家乐的招术。
而在两年前,龚元建下村时却吃了向德松一回“闭门羹”——
太安镇有15000亩梯田,因盛产稻谷而闻名。2011年,镇党委提出依托千层梯田,发展乡村旅游。可这事,老百姓却“不买账”。当年欲上门征询意见的龚元建被向德松拒之门外。
一种“乡里乡亲”工作法也从这时起步。
“六进门”叩响群众心扉
如何不再吃“闭门羹”,太安镇党委向党员干部提出了“六进门”要求,主动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逢有村民子女考上本科及以上院校,村干部要登门祝贺,并关心学费、学业情况;逢八十岁老人过生日,村干部要登门祝寿,并送上经典的坝坝电影;当邻里之间出现矛盾纠纷,干部要及时上门调解,重建邻里感情;遇到孤寡老人生病,干部要进门探望;孤寡老人去世,干部要登门协助办理丧葬事宜;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村干部要定期登门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实际难题。
“一个生日惊动了镇村干部。”河堰村81岁的李明生回想起八十岁寿辰,脸上挂满了幸福。
李大爷的子女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也难得过一个生日。去年农历八月初三,老人八十大寿,村党委书记冉小华带领镇村干部主动登门祝寿。
“我们本来就是乡亲,干部像走亲戚那样来串门关心,我们发自内心欢迎。”李明生说,村民们现在都欢迎镇村干部登门做客。
龚元建介绍,开展“六进门”,既让干部了解到群众的需求,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又让群众之间多了一份信任和关爱,增进了感情,畅通了干群联系的渠道。
“三行动”服务百姓生产
7月8日晚上7点过,一场坝坝电影在河堰村四组老场上映。电影《举起手来》引来了20余名村民观看。
看电影只是个序曲。电影刚完,驻村干部和村民又围绕乡村旅游聊起了“中国梦·乡村美”话题。
“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建设好凤凰茶乡景区,带动家家户户靠旅游致富。我们太安镇有全国最古老的金桂树、檬子树,有重庆最大的高山茶园、最壮观的千层梯田,最连片的杜鹃林,景区资源丰富。”驻村干部一席话,讲得村民们热血沸腾,巴不得游客明天就到家门口。
……
这样的坝坝电影和院坝会,每周都要在太安镇的一个个农家小院举行。这就是太安镇在探索“乡里乡亲”工作法中推行的服务群众“三行动”之一的“山村夜话”行动。
除了“山村夜话”行动,还有农忙时节,党员干部到困难家庭和空巢留守家庭开展的“田间助耕”行动;对偏远村组村民提供政策咨询、纠纷调解、事务代理等服务的“代理服务”行动。
“直通车”服务村民办事
7月12日是太安镇赶场的日子。一大早,柏弯村党总支书记李平就来到了村务民事集中服务中心。
“不再满街跑了。”李平介绍说,之前村干部一年到头都得带着公章、文件啥的,白天黑夜随时有群众打电话办事,田间地头随时都在签字盖章。有时群众找不到人,难免抱怨干部服务不到位,其实,“村子大了,啷个顾得过来嘛?”
“如今,群众办事再用不着担心找不到人了。”李平说,太安镇在场上设立了村务民事集中服务中心,每逢赶场天,镇村干部都要定时在这里轮流坐班,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提供政策解答、业务咨询、事务办理。群众在赶场的同时,就能在这里找到镇村干部,办理各种事情。
“镇村干部联合办公让群众少跑腿。”76岁的项成英告诉记者,以前办事找完书记找主任、找完主任找文书,运气不好找不到人,盖一个章没得三四天办不下来。现在好了,一脚跨进村务民事集中服务中心,签字、盖章,两三分钟就办完了,找镇干部也方便,有啥子资料补充也来得快。项成英表示,对这种为群众办事的“直通车”服务模式,“很满意”。
记者点评
太安镇的“乡里乡亲”工作法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六进门”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三行动”加大了服务群众的力度,“直通车”方便了群众办事。这种把群众当亲人、将群众的事当成自己事的工作法,必然会叩开群众的心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记者 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