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之中,但从不少党政机关现状看,“联系干部”似乎甚于“联系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对联系群众并不热心,即使是有联系群众的表面之举,也不是出于真心,而是迫于形势、迫于任务不得不“联系群众”。尽管标语口号、会上网上、文电报刊喊的都是“联系群众”,但有的党员干部抑或群众内心深处想的还是“联系干部”。
缘何群众联系干部?群众联系群众当然是亲朋好友同事邻里之间的事,且多为自然单纯的交往,但毕竟群众个体势单力薄,能量有限,办不成多大的事。而在一些群众眼中,干部是拥有大小权力,拥有利益资源,拥有话语权。现实中不少有职有权的党员干部对待群众奉行的是“谁找我我理谁,谁拍我我向谁,谁跟我我帮谁”,而不是坐等党员干部主动密切联系自己那么单纯。不联系就办不成事,不联系就会边缘化的现实,使得群众不得不主动“联系干部”,也许并不情愿,却必须常走动走动,多打点打点,搞感情投资,以期为现在的将来的自身利益实现铺路搭桥,一句话,是把“联系”演绎成了巴结。如此“联系”,实则是请送跑要之风的代名词,也是需要群众来背的骂名,殊不知,其中包含了群众的几多无奈。
干部联系干部为哪般?热衷于编织干部之间的“互联网”,加强联系是为了互留方便之门,可以四处有熟人办事如鱼得水,能以公权力互相照应。凡是密切联系中的,一般见面相逢免不了请吃吃请,逢年过节缺不了看望问候,大事小事少不了请示汇报,而往往不屑与无权无势的普通群众交往,可谓“谈笑有权贵,往来无白丁”。干部联系干部,正应了一句古话:官官相护。官官相护的是彼此私利,对敏感事务多有插手,对裙带关系多讲情面,对各自交待多开绿灯;官官相护的是彼此短丑,对失误过错、违规操作和乱纪行为,互相包庇纵容,甚至不惜违反政策原则和纪律规定;官官相护的是彼此权位,对上违心说好,对下刻意隐瞒,彼此互相提携,形成维系特权的利益共同体。当然,这些被联系的干部一旦离位失势,则疏于联系并相护了。
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对“联系群众”表现漠然,而对“联系干部”趋之若鹜?剖析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对脱离群众动摇执政基础的危险缺乏深切忧患。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与和平环境中,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外部压力减小,特别是没有了生死攸关的危险,党群干群之间相互依赖性减弱。这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容易淡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观念,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当我们心中联系的对象不再锁定人民群众,就潜移默化地决定了民心向背,也决定了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可见,联系群众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问题,而是一刻也不能脱离的问题。
少数党员干部在履职用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维护公平正义。由于深化改革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群众对权力的焦虑感和利益的敏感度不断上升,群众对能否完全彻底地解决其现实利益关切并不苛求,而在意于能否积极回应、公正操作、尽力解决。群众联系干部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趋利性,对生存权利质的改善的追求,如果刻意回避或排斥群众的利益诉求,固守能为自身谋利的特权,党员干部所拥有的身份和权力不能与服务划等号,权力就发生异化,那么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的不“联系群众”则成了自然的事,也会助推趋炎附势、党群相分的不良社会风气。不容懈怠的是,变干部“联系干部”为干部“联系群众”,是当前所有党员干部必须从灵魂深处要做出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