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要让干部群众反映他们现在不满意的地方是哪些,满意的地方是哪些。从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满意的地方做起,进一步让官员跟群众的距离近些、近些、再近些。”这是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的“群众路线观”。率先启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渭南市则将群众路线深化为一本民生账,一头连着百姓心声、一头牵着干部责任。

一村一户:走下去听民声——陕西渭南群众路线教育调查

2013年07月05日14:45  来源:陕西日报

4月8日,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部署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调研,是这场被寄予重望的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陕西省委要求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确保每一个村、每一个社区全覆盖。

我们选取渭南市市、区、镇三级领导干部的亲身实践,以此为镜,折射出群众路线在不同层面的深刻影响。虽然其中不乏带有一些“领导一关注、问题就解决”的影子,但从基层正迅速激发出一种最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状态,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到群众中去:市委书记夜察民情

5月4日晚上,渭南市韩城板桥镇五四村2组程精民家中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热情的程精民想尽最大努力让客人住得舒服些,可电压老是不稳,电灯忽明忽灭,跳得让他很不好意思:“村里人生活条件好了,电器用得多了,电就不够用。夏天还好,到了冬天,电暖器、空调一开,电压不稳定,跳闸是常事。”

这话却让客人感到不安,“平常坐在办公室感觉不到,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对用电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电网改造已经迫在眉睫。”

这位客人就是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5月4日以来,利用周末时间,徐新荣在韩城市板桥镇、龙亭镇,走访五四村、西范村,拜访农户、走进田间,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与群众贴心交流,征求群众意见建议。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渭南市从4月份就启动调研工作,全市33名市级干部跑遍全市143个乡镇;399名县(市、区)干部跑遍所有3206个村;811名乡镇干部和5934名村干部跑遍百万农户。

这不是简单的走形式,干部们不仅要通过调研弄清楚基层基本情况、群众的要求和期盼、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整改方向、整改重点,特别是提出整改时限要求和整改责任主体。

尽管已经过去两个月,农户家忽明忽暗的灯光仍时常闪烁在市委书记的心头,“农村电网改造虽然迫在眉睫,但却不是一村一户的小事,牵扯面众多,我们已经在与电力部门协商新的农村电网改造计划。”

到目前为止,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中,渭南市13个市级调研组查摆问题20384项,县级层面查摆问题11843项,现场解决群众关心问题2260个,赢得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

“只要我们放下身段,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呼声,群众就会打开心扉、畅所欲言,给我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我们才能弄清楚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弄清楚基层干部对党风政风最大的意见是什么,弄清楚领导干部还存在哪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工作日记中,徐新荣这样记下与百姓同吃、同住、唠家常的真切体会。

一本小台账:区委书记细数民生

“关路镇云祥村三组的排水问题正在解决;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准备在云祥小学的基础上建一所村级幼儿园……”这是临渭区区委书记杨炳拓的民生台账中的一页。“尽管有些问题不是一时一刻能解决的,只要我们把情况、政策跟老百姓讲清楚,消除群众的疑虑,我们的老百姓也是非常理解的。”

与群众有没有感情,体现在我们党员干部的每一个举措。触摸民情冷暖,不仅仅是一句亲切的问候,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作为一种工作常态,每个月初的五个工作日,临渭区各级干部都要深入到包联点和服务对象中调研走访谈心,并梳理出当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按月分类型建立“民生台账”、“困难群众台账”和“稳定工作台账”三个问题台账。

在这个台账上,群众反映的问题、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整改措施以及时限要求一目了然,而且整改的结果还要向群众公布,公开“晒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并把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对部门、单位和干部的年度考核中,通过制度约束促进整改工作进行。

“我就害怕下雨,村东头的水沟容易积水,一遇到大雨天,水就直往我家灌。”5月24日,临渭区三张镇三张村的张战柱对前来调研的干部李凯抱怨着。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困扰他们家的老问题,短短几天时间就解决了:问题反映上去后,村里马上安排专人负责,经镇政府同意后,组织人员对水沟实施抢修工程。5月31日抢修工程完工,张战柱在处理意见回访时,高兴地写下“满意”二字。

官路镇是个以大棚西瓜和秋延辣椒为主的产业大镇,杨炳拓发现,人们在关注一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问题的同时,更关心的是怎样能够更快的增加收入。“从这个镇,我联想到了如何让全区产业更好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我感觉最大的制约瓶颈就在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的聚集效能,推动农业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与村民们的交谈中,杨炳拓的产业思考有了最具体的承载点。

干部的民生账单有多细,百姓的理解支持就有多厚实。那些曾经让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良好工作作风,在新时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感染力,修补着干部和群众日渐疏远的关系。

三张连心卡:乡镇干部紧贴民心

干部与群众之间到底能有多近?富平县城关镇的老百姓会说,就是一个电话的距离。

“有了这张卡,我再也不用自己跑到镇上排队办事了,打个电话,啥事都解决了。”富平城关镇75岁高龄的王老太手里拿着镇上发的为民服务卡,心也更加踏实了。

这是一张服务群众的“贴心卡”,卡上面有农业、民政、城建、土地等服务窗口的电话和负责人的手机号码。最关键的是,卡上面还有专门包联王老太的镇干部、村支书、村主任的手机号码。“以后有什么新农合报销、领养老金弄不清的事,我就直接找村干部解决。”王老太高兴地说。

城关镇70名包村干部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到19个村107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101个小区,将服务卡发到群众手中,贴到村民家门口。走进城关镇政府大门,一张巨大的领导干部包组联户公示牌立刻映入眼帘,全镇70名机关干部包组联户名单、联系方式一清二楚。

过去是“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现在是“群众动动嘴,干部上门服务”。对于这种新变化,城关镇党委书记杜银虎和他的同事们已经非常习惯了,“我们提出,要群众办事无障碍,服务群众零距离。通过这张小小的服务卡,我们就能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

而在杜银虎身上,也装着一张包联村的村情卡。这是一张为干部明确任务的“责任卡”,上面记录着这个村的基本情况,特别注明了由他包联村组帮扶的2个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联系电话。

这张“责任卡”能否落实,还需要一张“工作记实卡”。上面如实地记录着杜银虎走村入户调查时,群众反映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这是乡镇干部的日常工作记录,我们要求一周一换,从中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杜银虎认真地说。

一张小小的卡片,几个随时都能拨通的电话,就架起了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连心桥:把群众的诉求与干部的责任联在一起,把群众的所想与干部的所为系在一起。如今,富平县已发放服务卡20多万张,党员干部先后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信息12720条,上门为群众办理合作医疗、补贴申领等业务14785次……(记者 耿翔 王睿 贺小巍 通讯员 祖亮)

分享到:
(责编:程宏毅、秦华)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