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要闻要论>>重要评论

要与群众“搭肩膀”

2013年06月16日16:48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新华日报》一版刊登了一张图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高邮八桥镇金港村驻点调研走访看望村民,与84岁老党员、老村干部姚长友促膝交谈。画面上,罗志军与姚长友并肩而坐,姚长友伸出左手勾住罗志军的肩膀,对着罗志军耳语,罗志军左手拿纸,右手握笔,认真倾听。

  看了这幅照片,笔者想起了歌曲“苏区干部好作风,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对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记述。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干部想去哪里看看,或听到哪里“有情况”,推上自行车就下去了,到了田间地头,裤腿一挽,和百姓一起干,累了田埂上坐坐,一碗白开水,草帽扇扇风,拉拉家常,村里有什么反映,群众有什么困难,谈笑间就解决了。那种淳朴的党群关系令人难以忘怀。

  然而我们看到,近些年来,有的党员干部屁股已经不能真正坐在“老百姓的板凳上”,或热衷于对上联络,或热衷于官场“小圈子”,或热衷于和老板们“勾肩搭背”。眼睛不向下,身子不下沉,下基层大多是跟着车轮转、隔着窗户看。课题是先定的,线路是先划的,材料是先写的,很少沉得下来,更别说“解剖麻雀”。曾有媒体登过这样一幅照片,有位年轻干部下基层,前呼后拥,由一名陪同打着伞,站在高处远望,离群众“八丈远”。这样的情景,自然引起群众反感。

  这是为什么呢?客观地看,我们党长期处于和平发展环境,脱离群众产生的后果一时不那么直接和明显,一些同志缺乏危机感、紧迫感,不知不觉中远离了群众。有些干部潜意识里认为过去“那一套”早已成了古董,不适用了,无形中丢掉了我们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关键的是,一些同志缺少“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驱动”,骨子里认为与群众接触,不如与领导、老板接触能直接产生政治、经济效益,说白了就是不能给个人带来什么好处,甚至还会带来负担,“躲还来不及呢,哪里会去主动联系群众”。

  所以,当一个领导干部与基层百姓坐在一起,贴着耳朵、搭着肩膀交谈的画面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大家眼前为之一亮,深切感到“共产党干部就应该和群众这样亲”。如果领导干部总是在概念里、在大院里、在电视里、在网络里、在会议文件里,开口不可问、伸手不可及,群众与领导连见面讲话的机会都没有,说得再好也没人相信!实际上,田间、地头、农家院就是领导干部最好的课堂。特别是在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其鲜活意义更加凸显。

分享到: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