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世界引力中心”
——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羅俊院士三十年如一日在山洞搞科研
“規范只是約束行為,但不禁錮思想。”羅俊說,“大學必須堅持學術自由的精神。”在實驗中心,學術思想的討論從來都非常開放。為了一個學術問題,這個已經57歲的小老頭兒,經常和學生們爭得面紅耳赤。
團隊的每一篇學術論文投稿前,羅俊都進行仔細審查。“我有一篇論文,羅老師讓我修改了17次。”羅俊當年的學生、現任引力實驗中心副主任涂良成印象深刻。“玉不琢不成器”,經羅俊指導的博士生胡忠坤、涂良成的論文分別被評為2003、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所留學生不能隻做原方向,我要幫助他們去開辟新的方向。”羅俊說,想做成大事,必須要有戰略考慮,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團隊。
在他的指引下,從傳統引力實驗到周澤兵的衛星重力測量、胡忠坤的冷原子精密測量、再到涂良成的重力梯度測量等,一個個新的研究領域被開辟……這幾名學生也快速成長為中心新一代的學術帶頭人。 【全文】
科學家的天職在不懈探索真理,而興趣與毅力是找到真理的最有利要素。記者近日採訪羅俊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時,他談到科學家的特性就是充滿探索的興趣,追求真理,迎接挑戰,越是困難越去挑戰。
“對於引力研究,就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想去試試,以為5年、10年就能完成這個科學夢想,沒想到竟經歷了20年、30年漫長的求索過程,幾乎一生奉獻於此。”羅俊談起山洞裡的青春歲月,他更多感受到的是激情、樂趣和幸福。
由於引力實驗對恆溫、隔振、電磁屏蔽等要求極高,1983年,學校決定把實驗室建在人防山洞中。最初的10多年,除了吃飯和睡覺,每天10多個小時,羅俊幾乎都在山洞中做實驗。上下班兩頭不見太陽,經年累月,頭發掉了將近三分之二,左臉上出現了一塊塊白斑。山洞裡的工作環境,在別人看來是艱苦的、難受的,但在羅俊看來,可以不與外界接觸,平靜地干活,沒有干擾地做實驗,這是做引力研究得天獨厚的優勢。 【全文】
走進引力中心,到處張貼著羅俊定下的中心“法則”:“規范”(做事有依據),“有序”(做事有流程),“可查”(做事有記錄),“高效”(做事有效率)。羅俊對科研的嚴謹從中可見一斑。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規范。”羅俊十分重視“規范”,這不僅僅是他培養學生、做科研的基本態度,也是引力中心文化傳承的基礎。
“有規范按規范辦,沒有規范先討論出規范。”在羅俊的團隊,20余項規章制度為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的高質量、為團隊高效有序的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規范只是約束行為,但不禁錮思想。”羅俊說,“大學是追求真理、滿足好奇心的象牙塔,必須堅持學術自由的精神。”
在中心,學術思想的討論從來都是非常開放的。老師與學生經常可以激烈爭吵,面紅耳赤卻不影響和諧。1995年開始跟著羅俊讀博士的周澤兵在學術討論會上與羅俊爭論頗多,卻是他最喜歡的學生之一。【全文】
“剛開始,我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實驗室裡。”旁人看來這是寂寞艱辛,在羅俊看來,山洞實驗室卻具備著研究引力最好的科研條件。由於長期堅守在陰暗潮濕的山洞實驗室,1991年后,羅俊的皮膚出現大片白斑,頭發也掉了三分之二。“在外界看來是犧牲,在內心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在引力世界探索的樂趣和幸福。”羅俊說。
如今,這個實驗室已成為國際上幾個最好的靜態引力場實驗室之—。“這裡已成為世界的引力中心。”今年暑期,在時隔20年之后,美國華盛頓大學的Paul Boynton教授,再次來華參觀該實驗室時,發出了由衷感嘆。
30年彈指一揮間,在這個山洞裡,走出了—批又—批新生力量,他們傳承、堅守著羅俊提出的追求真理的“三種精神”:“創新、吃苦、團隊”。
羅俊還給學生定下了“十要十不准”的實驗室准則:“實驗狀態記錄要詳實,不准含糊遺漏;實驗輸入條件要驗証,不准存在假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