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罗俊教授(中)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做实验。

这里是“世界引力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院士三十年如一日在山洞搞科研

    “规范只是约束行为,但不禁锢思想。”罗俊说,“大学必须坚持学术自由的精神。”在实验中心,学术思想的讨论从来都非常开放。为了一个学术问题,这个已经57岁的小老头儿,经常和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
  团队的每一篇学术论文投稿前,罗俊都进行仔细审查。“我有一篇论文,罗老师让我修改了17次。”罗俊当年的学生、现任引力实验中心副主任涂良成印象深刻。“玉不琢不成器”,经罗俊指导的博士生胡忠坤、涂良成的论文分别被评为2003、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所留学生不能只做原方向,我要帮助他们去开辟新的方向。”罗俊说,想做成大事,必须要有战略考虑,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团队。
  在他的指引下,从传统引力实验到周泽兵的卫星重力测量、胡忠坤的冷原子精密测量、再到涂良成的重力梯度测量等,一个个新的研究领域被开辟……这几名学生也快速成长为中心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 【全文】

 

罗俊: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科学家的天职在不懈探索真理,而兴趣与毅力是找到真理的最有利要素。记者近日采访罗俊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时,他谈到科学家的特性就是充满探索的兴趣,追求真理,迎接挑战,越是困难越去挑战。
  “对于引力研究,就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梦想,想去试试,以为5年、10年就能完成这个科学梦想,没想到竟经历了20年、30年漫长的求索过程,几乎一生奉献于此。”罗俊谈起山洞里的青春岁月,他更多感受到的是激情、乐趣和幸福。
  由于引力实验对恒温、隔振、电磁屏蔽等要求极高,1983年,学校决定把实验室建在人防山洞中。最初的10多年,除了吃饭和睡觉,每天10多个小时,罗俊几乎都在山洞中做实验。上下班两头不见太阳,经年累月,头发掉了将近三分之二,左脸上出现了一块块白斑。山洞里的工作环境,在别人看来是艰苦的、难受的,但在罗俊看来,可以不与外界接触,平静地干活,没有干扰地做实验,这是做引力研究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文】

 

罗俊:在山洞中追寻世界标准

   走进引力中心,到处张贴着罗俊定下的中心“法则”:“规范”(做事有依据),“有序”(做事有流程),“可查”(做事有记录),“高效”(做事有效率)。罗俊对科研的严谨从中可见一斑。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规范。”罗俊十分重视“规范”,这不仅仅是他培养学生、做科研的基本态度,也是引力中心文化传承的基础。
  “有规范按规范办,没有规范先讨论出规范。”在罗俊的团队,20余项规章制度为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的高质量、为团队高效有序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规范只是约束行为,但不禁锢思想。”罗俊说,“大学是追求真理、满足好奇心的象牙塔,必须坚持学术自由的精神。”

  在中心,学术思想的讨论从来都是非常开放的。老师与学生经常可以激烈争吵,面红耳赤却不影响和谐。1995年开始跟着罗俊读博士的周泽兵在学术讨论会上与罗俊争论颇多,却是他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全文】

 
 

罗俊:引力世界勤耕耘


 

  “刚开始,我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里。”旁人看来这是寂寞艰辛,在罗俊看来,山洞实验室却具备着研究引力最好的科研条件。由于长期坚守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实验室,1991年后,罗俊的皮肤出现大片白斑,头发也掉了三分之二。“在外界看来是牺牲,在内心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在引力世界探索的乐趣和幸福。”罗俊说。
  如今,这个实验室已成为国际上几个最好的静态引力场实验室之—。“这里已成为世界的引力中心。”今年暑期,在时隔20年之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aul Boynton教授,再次来华参观该实验室时,发出了由衷感叹。
  3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个山洞里,走出了—批又—批新生力量,他们传承、坚守着罗俊提出的追求真理的“三种精神”:“创新、吃苦、团队”。 
  罗俊还给学生定下了“十要十不准”的实验室准则:“实验状态记录要详实,不准含糊遗漏;实验输入条件要验证,不准存在假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