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黄鹤云,陪护他到最后的战友刘永勤,这个40多岁的军人,没几句话就当着我们的面痛哭起来,想说的话就好像混着眼泪都吞进了肚子里。“去年10月14日凌晨四点,黄鹤云突发脑溢血倒下时,我们赶到他家,看到的,是撒了一地的方案稿纸……”
第一次抢救手术后住院的几天中,黄鹤云躺在病床上,经常将手高高举起,或攥成拳头,或用力紧握妻子和陪护战友的手,仿佛显示着自己战胜命运的力量。
他不甘心,他才43岁,22年与导弹做伴,带着队伍第一时间测量每一发导弹爆炸后的准度和力度……【全文】
黄鹤云:生命为导弹事业燃烧
打铁先要自身硬 要求部属做到的自己决不搞特殊
一次试验中,20多枚“子弹”只炸出10多个弹坑,其中一枚弹头钻入地下,难以判断是否完全爆炸。为确保后续试验顺利进行,必须排除这枚“哑弹”。
关键时刻,黄鹤云让战友撤到安全距离以外,自己穿上防护服,提起水桶就冲向炸点。他一边向炸点灌水,一边切割挖掘,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把那枚装满高能炸药的未爆弹头挖了出来。
做事要往大处看,做人要往小处干
走上试验部总体室主任的岗位时,他的就职演说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大家集中精力搞科研,我给大家当后勤部长。”
盛夏时节,他亲自跑到市场上买来西瓜,给科技干部挨家挨户送上门;看到有同事着急出去办事打不到车,他总会把自己的车让出来;单位图书馆的空调坏了,他立即找人修理……【全文】
导弹打到哪儿,人就跟到哪儿
黄鹤云1991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西北大漠。凭借扎实的数学功底,黄鹤云牵头建立了导弹测量车载计算机系统关键数学模型,他编写的专用软件在多次试验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入伍第5年,黄鹤云便荣立二等功。
世纪之交,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组织实施某重大工程。2003年初,年仅34岁的黄鹤云被任命为试验部某测量站总工程师,负责综合试验靶场的信息化系统建设。
强军之路没有终点
在黄鹤云看来,军人的使命只有两项:打仗和准备打仗。
随着西方强国加紧推进国家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人们愈加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国防,不仅要有战之能胜的“倚天长剑”,还要有捍卫和平的天网神盾。
2008年4月,黄鹤云调任试验部总体室主任。他的目光瞄准了一个全新领域——再入测量。【全文】
试验达不到100分,就等于0
凡是过手的技术方案和试验文书,黄鹤云都反复审查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总体室工程师小赵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向黄鹤云汇报任务实施方案。黄鹤云仔细看了几遍后,怀疑其中一个数据不准,让他调阅试验资料核实,结果证明,数据确实有误。事后,黄鹤云专门召集有关参试人员举一反三找问题,挖地三尺查隐患。他说,“导弹试验任务达不到100分,就等于0分,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
导弹是咱国家重器,不敢歇啊
2012年10月,我国第二次某重大试验与某型导弹试验同时进入倒计时。战友们记得,那段时间,黄鹤云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到凌晨三四点。妻子劝他,“别太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却说,“导弹是咱国家重器,不敢歇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