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编者按】51年前,解放军进驻墨脱;21年前,边防营被中央军委授予“墨脱戍边模范营”称号。半个多世纪以来,边防营官兵始终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当亲人爱、把驻地当家乡建,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衷心爱戴。

雪域边境上的明月亮 ——“墨脱戍边模范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巡礼

    今年1月5日晚,在“墨脱戍边模范营”的帮助下,墨脱县格林村电厂轰鸣,百姓迎来新的光明时代。村民们集体鼓掌,献给最可爱的人。
  墨脱多雨多雾,39条河流纵贯全境,百姓望河兴叹。该营官兵在工作之余,修建起200多座桥梁,把沟壑交织、江河纵横的“孤岛”紧紧地连在一起。
  “鸡爪谷”,曾是墨脱的主产稻。这种作物产量小、口感差、营养低。为了提高产量,减少饥荒,该营官兵每次休假归队都要背回稻种。翻越雪山体力透支时,他们宁肯扔掉食品,也要保留种子。
  官兵们反复摸索,发明了“热水浸泡促使谷种发芽”育苗法,在墨脱成功种出了高产水稻,结束了墨脱人民“一年只有半年粮,还有半年吃菜糠”的历史。[详情]

 “墨脱戍边模范营”:情系各族群众 共戍和谐边疆

    

墨脱戍边模范营:把人民当亲人爱、把驻地当家乡建

“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义务巡诊
“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义务巡诊

修路架桥、养猪种菜……官兵们先后创造了墨脱历史上28个“第一”
  解放初期,墨脱群众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特生产方式,道路被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汹涌的江河切割得支离破碎,因此被称为“孤岛”。
  为使“孤岛”与外界相通,边防营官兵历尽千辛万苦,在悬崖绝壁上将原来的“猎人小径”扩建成能容骡马通过的崎岖小路,在雅鲁藏布江上为群众修建了第一座铁索大桥——解放大桥。之后,官兵们先后协助当地干部群众建起了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梁,把被河流分割的一个个“雪域孤岛”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的难题。 补习班、勇为班、“春蕾”行动……

官兵们开启了墨脱教育文化事业的先河
  这是一组经媒体报道后,被网友称为中国特色的画面:在墨脱,教室里,给孩子们授课的,是中国军人;操场上,带着孩子们上体育课的,是中国军人;放学的路上,帮助孩子们趟河流、过悬崖的还是中国军人……
  是的,是边防营官兵开启了墨脱教育文化事业的先河。[详情]

墨脱戍边模范营”:“雪域孤岛”上不倒的精神地标

藏族群众的“玛米更拉”
  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官兵的地方就有课堂。上世纪60年代初,首批进入墨脱的官兵就在墨脱举办了补习班,组织群众进行扫盲教育,同时开办部队小学、协助地方政府办学,为墨脱培养了一大批建设者。
“治愈一人病,宣传整个村”
  受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等因素影响,墨脱群众的卫生常识贫乏、健康状况较差。官兵们首先从思想上入手,让群众树立“有病及时医”的观念。明珠一家患病久治不愈,自认为是“鬼魂”缠身,但军医陈国宁治好了他们一家的病。就这样,官兵们采取“治愈一人病,宣传整个村”的办法,一边给群众治病,一边向群众宣传防病治病知识,引导群众破除迷信。[详情]

“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在进行射击训练“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在进行射击训练

墨脱戍边模范营”:军旗辉映“雪域孤岛”

“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爬山涉水
“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爬山涉水

墨脱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曾被称为“雪域孤岛”。几十年来,边防营官兵先是在悬崖上开辟便道,又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了第一座铁索大桥。之后,他们协助地方建起了200多座桥梁,基本解决了出行难题。 墨脱粮食产量低。官兵们休假归来背回稻种,培育出了高产水稻。2008年,直升机将种猪空运进墨脱,从此村村寨寨养上了猪、吃上了肉。在官兵们的帮助下,墨脱发展地区特色经济,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在墨脱,是边防营开启了教育事业的先河。现在,墨脱地方干部中有五分之一上过部队小学。军民共建的“勇为班”,年年在全县统考中名列前茅,小升初升学率一直是100%。[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