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許光,開國上將許世友長子,原河南信陽市新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65年回鄉“代父盡孝”,把對親人的孝愛轉化為對老區人民的大孝大愛,帶領群眾改變老區面貌,創造幸福文明生活。
 

許光——將門之后的平民人生 


1977年許光與父親許世友的合影資料圖片 

  扎根老區,放棄三次機會

  “許光從繁華的海濱城市青島調到大別山深處的新縣人武部,由新中國第一代艦艇長改任縣人武部普通參謀,從此再沒有離開家鄉。”原新縣常務副縣長韓文定說。
許光回到家鄉半年后,94歲的奶奶去世,曾經服役13年的海軍部隊讓他重返軍營,他謝絕了﹔1982年,省軍區擬提升許光為信陽軍分區領導,他主動提出轉業到地方﹔1985年,許世友將軍去世后,武漢軍區一位領導想調許光到軍區機關工作,也被他婉拒。【詳情】

  服務群眾,恪守“三條戒律”

   “許光當年帶工作隊下鄉鎮的時候,定了‘三戒’,戒煙、戒酒、戒葷。他說,你們誰嘴饞,誰就不要跟我去。”新縣人武部政委張安武回想當年老領導的作為,感慨不已。
許光常說,“人民養育了我們,這個本不能忘,當干部就是要為群眾辦事,群眾有困難,就要及時幫助解決。”【詳情】

 

許光:將門長子扎根大別山服務鄉裡

  “許光是我的大恩人,沒有他的資助,我們姐弟幾個就沒有今天。”許光生前的資助對象朱慈柱說。
   1957年朱慈柱的父親去世,留下年幼的兄妹五個,家庭拮據。“生活實在過不下去,我媽媽便跑到父親的墳前嚎啕大哭。”朱慈柱說,“許光知道后,當時就給了我媽80元錢,說今后我來資助你。”
   就這樣,1958年到1966年,許光每半年給朱慈柱的媽媽40到50元錢。
   許光曾和同事說:“我看不得這些苦難中的人”,每次看到就生出深切的痛苦與同情。他工作下鄉時,為自己定下了“三不”政策,不喝酒,不吃肉,不免費吃群眾家的飯。【詳情】

許光:紅星閃耀在人們心中

  以父為鏡:作軍人保家衛國
  許光1929年4月出生於鄂豫皖紅色革命根據地。在他2歲多時,鄂豫皖根據地失守,父親許世友隨紅四方面軍從大別山轉戰川陝,與家鄉失去聯系。當時,國民黨反動派不斷對紅軍親屬進行追殺迫害,奶奶、姑姑帶著年幼的許光流浪乞討,歷經磨難。
  天遂人願,1948年,在父親老戰友王樹聲將軍的幫助下,許光見到了自己的父親。當父親問許光想干什麼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想當兵,像父親一樣報效祖國!”
【詳情】

許光:永遠做老百姓的兒子

  許光的大兒子許道昆1978年高中畢業,恰逢許世友將軍的老部隊——江蘇省軍區在新縣招兵,時任該縣人武部副部長的許光又是全縣征兵領導小組負責人。但因為道昆不滿18歲,他拒絕了兒子當兵的請求,讓他下鄉當了一年知青,翌年才應征入伍,去了條件最艱苦的部隊。
  二兒子許道侖在部隊當了幾年戰士,復員前,給父親寫信想安排好工作,許光說:“我早就把高干子女帽子摘了,你們就不要再戴上了。”兩個兒子至今都是縣裡的普通職員。【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