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編者按】一個人、一個村庄、1.5平方公裡、50年。
  從1952年開始擔任河南省新鄉縣劉庄村黨支部書記,直到去世,上級曾多次調他到區上工作,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從我個人角度講,到區裡當國家干部不吃虧,可劉庄還很窮,這裡更需要我。”他就是不褪色的旗幟——史來賀。
史來賀(中)在村辦的華星制藥廠車間休息室內,與職工們交談
史來賀(中)在村辦的華星制藥廠車間休息室內,與職工們交談

以先鋒模范為鏡:史來賀 不褪色的旗幟

    80多歲的新鄉市關工委副主任王玉堂對記者說:“史書記最值得學習是,他對群眾永遠懷著深厚的感情。”對群眾深懷感恩之情,對人民深懷敬畏之心。史來賀一生不唯官,不唯上,唯獨怕群眾,怕群眾與他疏遠生分。雖然擔任全國人大常委20年,還當過地委書記、縣委副書記,但他始終不在群眾面前搞特殊,連與中央領導的照片也不往牆上挂,對家人說:“甭拿這嚇唬老百姓,還是多干些實事好事。”每天下班往路邊一坐,村裡的男女老少圍過來,有說有笑一片融洽,這才是他最踏實最幸福的時光。
  去世前一年,他曾經把一份5000字的《史來賀對劉庄調查研討的談話》交給全體村民,把未來擺到群眾面前聽取意見。即使在最敏感的民主問題、接班人問題上,也相信黨員和群眾的力量。[詳情]

 農民的兒子史來賀(1):變與不變 發展經濟是關鍵
  農民的兒子史來賀(2):把人教育好 比啥都重要

 
 
 
 
 

史來賀:忠魂 身不離農村 心不離群眾 手不離勞動

上世紀90年代,史來賀在田間查看麥收
上世紀90年代,史來賀在田間查看麥收

  一面紅旗,在黃河北岸平原上飄揚半個世紀。
  1952年12月,22歲的全國民兵英雄史來賀,當上劉庄村黨支部書記。1957年,棉花高產的劉庄,成為全國農村先進典型。史來賀與劉庄,凝成了一個血肉整體。
  史來賀的50年村支書生涯中,16次進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當選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當選三、五、六、七、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其中五、六、七、八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並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領導干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有重大貢獻專家、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植棉能手……直至2003年4月23日,73歲平靜謝世。

  2009年4月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視察劉庄,握著現任村黨委書記史世領的手說:“你父親的名字,我很熟悉,他的事跡我也很熟悉。一個50年代的老典型,不斷地與時俱進,使我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要研究怎麼做到的與時俱進。老支書的楷模作用,這次來看一看,我也是慕名已久,了卻心願啊!”[詳情]

 

史來賀兩件事:把群眾帶到富路上 把群眾帶到正路上

  “我一生就干了兩件事,把群眾帶到富路上,把群眾帶到正路上。”這是史來賀在村支書任上的自我總結。簡單朴實的一句話,概括了他50年的風雨歷程,50年的道路自信。
  劉庄,一個資源貧瘠的平原小村,能在歲月的長河中引領時代風流,關鍵在於村支書史來賀有主見,有風骨,一心一意依靠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處處維護純潔黨風和營造文明村風,不論順風逆水,不論激流險灘,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時刻踐行黨的宗旨,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詩。
  “老史咋總是能跟中央保持一致呢?對照對照,他做的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啊!” 老黨員們在劉庄退休人員黨支部會上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史來賀“兩件事”的精魂所在。

  和史來賀的“兩件事”相比,一些人忙的是其他事兒:有的把個人升遷放在第一位,罔顧群眾利益,追求“盆景”政績﹔有的比闊氣、講排場,樓堂館所何其豪華,迎來送往何其熱鬧,觥籌交錯何其鋪張。[詳情]

1990年,史來賀和劉庄村干部開會
1990年,史來賀和劉庄村干部開會
 

史來賀兩怕:怕在群眾中孤立 怕在群眾中孤獨

史來賀在工作
史來賀在工作

  人生在世,總會怕點什麼。

  有的人怕沒錢怕沒權,蠅營狗苟惶惶無措﹔有的人怕神怕鬼,燒香磕頭傍“大師”﹔有的人怕吃苦怕吃虧,凡事都要打個“小九九”……

  史來賀也有“兩怕”:一怕在群眾中孤立,二怕在群眾中孤獨。孤立是一種行為狀態,孤獨是一種心理狀態,總而言之,他生怕脫離群眾,因為群眾對於他就是“水”和“空氣”,須臾不可或離——這是我們採寫長篇通訊《中國村魂》過程中最強烈的感受之一。
因為怕在群眾中孤立,史來賀一生朴素無華,不搞特殊,不戀權勢,不圖虛名,不謀私利,始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嚴防個人威望造成“一言堂”,實行民主決策,隻為群眾干實事、干好事﹔
  因為怕在群眾中孤獨,史來賀喜歡端著飯碗趕村街上的飯攤兒,與鄉親們蹲在一起邊吃邊聊﹔喜歡下班回家時坐在馬路牙子上,與男女老少偎在一起談笑風生。他曾因為被禁止接觸群眾而落淚,曾坦言“離開群眾最難受”。[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