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人民网首页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先进典型,他们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这其中,有许许多多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为民、干在实处的优秀代表:文朝荣: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王乐义:带动千万农民富起来,却不吃喝百姓一分钱的东西;阿旺卓嘎: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择手段”,为了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而倒下了……本期群众路线小故事整理了他们的先进事迹,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老支书文朝荣:让“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巨变


 

  故事一:要树,“不要”女儿
  每天天不亮就上工,月亮弯弯不放工。饿了,吃一口随身带的煮土豆;冷了,扯一把杂草生火取暖。连续3个冬天,文朝荣每天忙碌在高海拔的山坡上,就连春节都是在山上过的。
  有一年除夕,天空下起毛毛细雨,种树的村民又饥又寒,文朝荣下山把自家仅有的2只大公鸡杀了炖好,送到山上给大家吃。第二年冬天,文朝荣又偷偷把妻子李明芝凑了几个月、为女儿坐月子准备的100个鸡蛋煮熟带到山上“犒劳”大伙。李明芝为此哭着抱怨他:“你还是不是一个爹?树,树,树,你就知道树,其他什么都不要了?”【全文】
  故事二:“群众比我困难,还是考虑群众吧”
  国家安排救济粮时,群众提出也给他解决一些。文朝荣笑笑说:“群众比我困难,还是考虑群众吧。”这样,他四次把上级照顾的粮食指标让给群众。他常说:“我家海雀这片林……”。这些朴实真挚的话语体现了把海雀的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胜似自己的亲人,才会一辈子一心为民,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带着群众干……【全文】   

 

王乐义:带动千万农民富起来 不吃喝百姓一分钱的东西

  发明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一场冬天里的“绿色革命”,让我国北方吃上反季节蔬菜,结束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致力于蔬菜大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带动千万农民走上致富路……他就是被称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故事一:“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可不分这村那村本地外地”
  看着种大棚的村民把一沓沓钞票揣进腰包,当初反对的“眼红”了。第二年,村里有161户种大棚。干了一年,村里的存款达到128万元。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缺的年代里,这样的致富速度让三元朱村火了起来。【全文】
  故事二:和村民的“约定”:不吃喝百姓一分钱的东西
  从当上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就和村民做了约定,不仅如此,还常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做公益事业。这些年来,王乐义领过的奖金不知道有多少笔,但花在家人身上的只有一笔。【全文】

 
 

沈浩:眼皮从不往上翻,心中装满群众


 

  “你是累死的啊,像你这样的好书记,太难得了。”前些日子,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又照例去祭奠沈浩:“你一个人来了小岗,清明了,我来看看你。也许当时我们就不应该按红手印把你留下……”
  故事一: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沈浩刚到小岗村1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起早贪黑,围绕“小岗村究竟要怎么发展”的话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3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将全村108户农民家跑了至少两遍,将小岗村的“家底”及大伙的想法都装进了心里。【全文】
  故事二:那个永不上锁的、村民出入自由的“家”
  为安全起见,有好心人悄悄在楼下焊了一道铁门。但是,沈浩说:“难道群众找我,还得敲门?”不管是铁门还是房门,沈浩从未上锁,全天候敞开;哪怕沈浩不在家,村民可以在他的屋里等着他回来。【全文】

 

阿旺卓嘎:一个为了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而倒下的人

  故事一:拉萨来的干部竟然坐拖拉机
  阿旺卓嘎在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工作了6年,驻村就近5年。2007年4月,阿旺卓嘎刚到墨竹工卡县扎雪乡不久,就坐着拖拉机到离乡政府最远的龙珠岗村了解情况。【全文】
  故事二:给扎雪乡的贫困“骨头”动手术
  扎雪乡全乡6个行政村7749名村民,好几个村都是半农半牧。农田和牲畜,是老百姓的心头肉。田地周围老百姓自发设置的简易铁丝网,挡不住牛羊、野鹿糟蹋庄稼,阿旺卓嘎看不下去。【全文】
  故事三:为百姓谋利益,有时,还要“不择手段”
  塔杰村电网老化,三天两头断电不说,还容易引发火灾。阿旺卓嘎坐不住了。她去找电网公司,公司老总说等两天再来。她急了,拉着人家不放手,说这是老百姓的项目,不能等。电网公司拗不过,立马派人更新了电网。【全文】

 
 

刘伦堂:“亿元村”里的“穷支书”


 

  刘伦堂当了25年村支书,将一个贫穷的城中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村内聚集了32家企业,去年产值达2.3亿元。然而,他的遗物除了一麻布袋荣誉证书和工作笔记,就仅有一张存有3000元的水电缴费卡……
  故事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红红火火的乡办企业,回到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当书记,刘伦堂也有过思想斗争。“组织上需要我,村民需要我,我只能回去。”刘伦堂临危受命,想尽办法,向亲友借款、发动工人集资,终于凑了3.5万元,让水泥厂重新点火开工。【全文】
  故事二:12本笔记记录民情
  在老鹳庙村东头,企业和垃圾场污水从这里流过,居民的日常饮水受到污染。“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严重失职。”在1999年8月16日的笔记本上,记着刘伦堂这样一句话。【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