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村一年,这个时间说短即短,说长也长。在自治区开展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各级单位下派住村干部中有一部分是80后、90后年轻人,他们有的家有患病老人,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有的正在筹备婚礼……如何处理好个人家事和住村工作的矛盾,在现实中考验着他们,处理好坏与否也决定着这些年轻人在住村工作中能否安下心踏实工作。
近日,记者走近一群年轻的住村干部,倾听他们近一个月来的苦与乐。
3月29日,在裕民县吉也克镇窝尔塔东村住村工作组,记者见到李增,这位生于1986年的年轻干部,孩子才1岁半,她是一位年轻的妈妈。
“我是主动报名争取下基层的,但要开口跟我妈说时,实在很难。”李增坦言,母亲当时一听就生气了,对她说气话:“你去可以,把孩子带着一块去。”
李增说当天晚上自己万分纠结,几乎一夜未睡,丈夫在边防派出所工作,平时根本顾不了家,婆婆重病在身无法帮忙,自己要去住村,才1岁半的孩子只能托付给父母照顾。最后还是父亲出来解了围,“去吧,丫头,我们会照顾好孩子,你就安心工作吧。”
“为什么一定要报名住村?”这是李增近期听到最多的发问。
李增说,想法很简单,“我从小在城里长大,真的特别想有机会到农村去了解农民的生活,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如果能为农民办点实事那就更好了。”
工作组需要到县里买菜买物资就派李增去,一个月回过两次家,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可是每次离开时,他还是张着小手,直哭……”提到孩子,这位年轻妈妈低下了头。
工作组另一位成员张运香是刚结束了新婚蜜月就来住村的“新娘”,她的“烦恼”是,快一个月没网购了。
“穿不着也就不用买了。”张运香说,自己带的衣服全部是运动款,坐在住处的小床上,张运香紧裹着外套,“已经好多了,现在已经适应这个温度了,头一个星期整晚被窝都焐不热。”工作组租住的是一家农户的库房,里间的房子没有火墙,只能靠电暖气取暖,坐着采访聊天,仍能感到阵阵寒意。“现在适应了,并不觉得有多冷。我们总结了好多生活经验呢,比如减少夜间出门上厕所,晚上就尽量少喝水。”一个月时间,这位1987年出生的城里姑娘已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谈起工作生活趣事兴致盎然。张运香的丈夫在另一个乡住村,“他来看过我两次呢!”提到丈夫,张运香脸上露出羞涩而甜蜜的笑容。
蒙古族小伙甘哈斯是李增的另一位住村队友,最近他正焦虑着找保姆,“家里两个孩子,小的不到1岁半,就靠妻子一个人,太难为她了。”提起妻子,甘哈斯脸上露出愧疚的神情,“我住村其实倒轻松了,只要好好工作就行,家里就有点拉不开栓了,找到保姆就好了,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在裕民县江格斯乡白铁克村住村工作组的苏亚南是一位待嫁新娘,年仅22岁的她是一位90后,她是塔城地区民族中医院的药剂师。原本,苏亚南和男友订在3月中旬举行婚礼,早就预订了酒店,远在内地的亲友连机票都买了就等着参加他们的婚礼。
苏亚南接到单位通知要进行为期一年的住村工作时,两个沉浸在幸福中的年轻人不知所措,苏亚南想了又想,向男友亮明态度:“下基层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机会,这次下去的同事都是结婚有孩子的,他们都没向组织提要求,我这点事跟他们比起来算不上什么,咱们推迟婚期,等住村回来再结吧!”
双方老人一听以为苏亚南是在单位表现不好才被派下去,都不愿意,后来了解了政策后放下心来,他们都为苏亚南是首批下派住村干部而骄傲。
3月初,男友陪着苏亚南从塔城市来到裕民县江格斯乡白铁克村,帮她安顿好后才离开。近一个月时间里,男友每周都会从塔城市来村里看她,这让苏亚南感到很幸福。(记者/杜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