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编者按】走进他的办公室,你通常会看见这位白发老人埋首于厚厚的书籍中,面对铺满办公桌的设计图纸悉心描绘着。办公室的一角,一个“随时待命”的拉杆箱,已跟随他四处奔波30余载。身披各种荣耀,且已年逾古稀,仍耕耘在设计一线……他就是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首席总建筑师、被誉为医疗建筑界的“梁思成”——黄锡璆。

黄锡璆展示出差所画的速写。

黄锡璆:想把事情做好就不觉得累

    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块特殊的铭石,纪念着医院的设计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首席总建筑师黄锡璆。
  毅然归国:“国家出钱培养,回国天经地义”
    1984年2月,43岁的黄锡璆考取了公派赴比利时留学的机会。1987年冬,黄锡璆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医疗建筑博士。其实,留在比利时的机会很多,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去美国、欧洲或新加坡工作。但黄锡璆连想都没想就回了国。“回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全心投入:“总在工作兴奋状态,就不觉得累”
    黄锡璆做这些工作,一定要亲自去一线考察勘测。退休前,他每年至少出100天差。在他的办公室,一直放有一个随时“待命”的拉杆箱,常常“拎起包就走”。2001年他退了休,这个随时待命的拉杆箱却仍在服役,即使现在,只要工作需要,他仍是随时出差。 
【详细】

 
 
 
 
 

黄锡璆: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锡璆(左三)和团队成员在讨论设计方案。
黄锡璆(左三)和团队成员在讨论设计方案。

   “临危受命7天7夜铸就建筑奇迹”
  面对重重难题,眼病初愈的黄锡璆和他的设计团队临危受命,连夜投入工作。集体讨论、分别勾画、群策群力,黄锡璆和他的团队始终战斗在设计一线,在没有办公室的情况下,他们就坐在路边的台阶上,画草图修改方案。
  边设计边施工,经过7天7夜的努力,小汤山医院“拔地而起”。5月1日深夜,医院开始接收病人。
  整个院区被分为三块,病人和医护人员的通道各不相同,防止污染的扩散。建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装置,对废弃衣物和器材等消毒处理,避免二次感染。当最后一批“非典”病人康复出院时,小汤山医院病死率不到1.2%,医院零投诉,医护人员零感染。
  如今,这座“非典”定点医院已成为历史,年过7旬的黄锡璆仍奔波于设计一线。在他的办公室,始终放有一个随时“待命”的拉杆箱,只要工作需要,他提起包就走。 
【详细】

 

黄锡璆:“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

   走进他的办公室,你通常会看见这位白发老人埋首于厚厚的书籍中,面对铺满办公桌的设计图纸悉心描绘着。办公室的一角,一个“随时待命”的拉杆箱,已跟随他四处奔波30余载。身披各种荣耀,且已年逾古稀,仍耕耘在设计一线……他就是国机集团所属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首席总建筑师、被誉为医疗建筑界的“梁思成”——黄锡璆。
  
“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搞设计最大的原则”
   “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搞设计最大的原则。”在黄锡璆看来,医院空间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看病是否便捷流畅。科学安排医流、人流、物流,才能畅顺院内交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生病人的紧张情绪,缓解医患关系。
     不唯经验图纸论的实践大师
     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医院建筑以及各种纷至沓来的荣誉,黄锡璆从不居功自傲,也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而是以年过七旬的高龄仍奔波在建筑设计一线:“医疗设施建设大有可为,我这辈子能把这一件事做好,就知足了。”
【详细】

  黄锡璆带领记者参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

黄锡璆带领记者参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
 

黄锡璆:我只是一个基层党员

黄锡璆利用午休时间翻看报纸,制作剪报。
黄锡璆利用午休时间翻看报纸,制作剪报。

    黄锡璆常说,“做设计工作需要深入一线。”为了更好地满足医院设计的特殊要求,他总是认真向医生、护士求教,细致研究医院的复杂工作流程。到工地与施工队“聊天”,听取施工人员的意见。河北省人民医院院长赵文清告诉记者:“黄博士来我们这里做调研,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每个人说的话他都认真记录。”
  作为知名专家,找上门来的大项目应接不暇。但当一些县级医院慕名来找他时,他往往毫不犹豫答应。做基层医院项目时,为了替对方省钱,他甚至劝经营管理人员少收些设计费。“我们开玩笑说,黄博士为了建好医院常常胳膊肘往外拐。”中国中元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赵杰说。
  俭朴节省是黄锡璆的习惯。助手梁建岚说:“出差住酒店带不带星他总是无所谓,住个简陋的小旅馆他也乐呵呵的。饮食上也从不挑剔,出差时很喜欢在路边小店吃一碗牛肉面。”然而,今年3月,黄锡璆却把获得的建筑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奖的10万元奖金捐给了母校东南大学。
  黄锡璆说:“我只是一个基层党员,一个普通技术人员,人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院,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我有兴趣也有责任把医院设计得更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