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新乡市关工委副主任王玉堂对记者说:“史书记最值得学习是,他对群众永远怀着深厚的感情。”对群众深怀感恩之情,对人民深怀敬畏之心。史来贺一生不唯官,不唯上,唯独怕群众,怕群众与他疏远生分。虽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20年,还当过地委书记、县委副书记,但他始终不在群众面前搞特殊,连与中央领导的照片也不往墙上挂,对家人说:“甭拿这吓唬老百姓,还是多干些实事好事。”每天下班往路边一坐,村里的男女老少围过来,有说有笑一片融洽,这才是他最踏实最幸福的时光。
去世前一年,他曾经把一份5000字的《史来贺对刘庄调查研讨的谈话》交给全体村民,把未来摆到群众面前听取意见。即使在最敏感的民主问题、接班人问题上,也相信党员和群众的力量。[详情]
一面红旗,在黄河北岸平原上飘扬半个世纪。
1952年12月,22岁的全国民兵英雄史来贺,当上刘庄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棉花高产的刘庄,成为全国农村先进典型。史来贺与刘庄,凝成了一个血肉整体。
史来贺的50年村支书生涯中,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选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当选三、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五、六、七、八届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有重大贡献专家、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植棉能手……直至2003年4月23日,73岁平静谢世。
2009年4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刘庄,握着现任村党委书记史世领的手说:“你父亲的名字,我很熟悉,他的事迹我也很熟悉。一个50年代的老典型,不断地与时俱进,使我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要研究怎么做到的与时俱进。老支书的楷模作用,这次来看一看,我也是慕名已久,了却心愿啊!”[详情]
“我一生就干了两件事,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群众带到正路上。”这是史来贺在村支书任上的自我总结。简单朴实的一句话,概括了他50年的风雨历程,50年的道路自信。
刘庄,一个资源贫瘠的平原小村,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引领时代风流,关键在于村支书史来贺有主见,有风骨,一心一意依靠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处处维护纯洁党风和营造文明村风,不论顺风逆水,不论激流险滩,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时刻践行党的宗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老史咋总是能跟中央保持一致呢?对照对照,他做的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啊!” 老党员们在刘庄退休人员党支部会上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史来贺“两件事”的精魂所在。
和史来贺的“两件事”相比,一些人忙的是其他事儿:有的把个人升迁放在第一位,罔顾群众利益,追求“盆景”政绩;有的比阔气、讲排场,楼堂馆所何其豪华,迎来送往何其热闹,觥筹交错何其铺张。[详情]
人生在世,总会怕点什么。
有的人怕没钱怕没权,蝇营狗苟惶惶无措;有的人怕神怕鬼,烧香磕头傍“大师”;有的人怕吃苦怕吃亏,凡事都要打个“小九九”……
史来贺也有“两怕”:一怕在群众中孤立,二怕在群众中孤独。孤立是一种行为状态,孤独是一种心理状态,总而言之,他生怕脱离群众,因为群众对于他就是“水”和“空气”,须臾不可或离——这是我们采写长篇通讯《中国村魂》过程中最强烈的感受之一。
因为怕在群众中孤立,史来贺一生朴素无华,不搞特殊,不恋权势,不图虚名,不谋私利,始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防个人威望造成“一言堂”,实行民主决策,只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
因为怕在群众中孤独,史来贺喜欢端着饭碗赶村街上的饭摊儿,与乡亲们蹲在一起边吃边聊;喜欢下班回家时坐在马路牙子上,与男女老少偎在一起谈笑风生。他曾因为被禁止接触群众而落泪,曾坦言“离开群众最难受”。[详情]